“现在小杂粮价格不错,我们打算明年继续扩大小杂粮种植规模,增加收入。”7月23日,记者跟随云冈区高山镇上碗沟村党支部书记侯斌杰来到众营农牧专业合作社的小杂粮加工厂采访。
侯斌杰用手指捻着刚加工出来的玉米糁,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说,“合作社是我2017年底牵头引进投资的,规模虽然不算大,但走的是标准化流程,杂粮深加工项目给村里带来了大收益。”眼下,合作社流转了1000多亩地,谷子、黍子、扁豆、豌豆等小杂粮作物正蓬勃生长,30亩小麦临近收割。上碗沟村整村移民搬迁至春安新区后,通过引进小杂粮种植加工有了产业收益,实现了稳定增收。
“国家扶持有机旱作农业,给村里靠天吃饭的乡亲们带来了机遇。当年成立合作社,在引进外来投资的基础上,充分保障村民入股分红,来厂劳务增收。”侯斌杰说,“小杂粮深加工,简单说就是碾米磨面。传统办法是用石头碾子、石头磨,这样加工出的杂粮面口味好、受欢迎。为了保持原口味,我与合作社负责人王雪峰协商引进现代化的加工设备,提高效率的同时又保留了粮食香味。通过流转村里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种粮,既从源头上解决了货源问题,又给村民吃了‘增收定心丸’,是件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好事。”
合作社负责人王雪峰接过话茬说:“是啊,当时我们选择投资,就是瞅准了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小杂粮恰恰迎合了这一需求,就准备放开手脚,好好做篇大文章。”她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现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民们过得红火热闹,产业越做越大,我也由衷地感到欣慰。”
侯斌杰介绍,经过几年发展,众营农牧专业合作社陆续购进10多台农耕机械设备,小杂粮种植加工规模在逐渐壮大。2019年,村里再次引进种植了51亩西梅果树,待长成挂果,又将是村民们的一条增收途径。在果树园除草的村民侯彦拍着胸口说,别看他今年60多岁了,但他会开各种农耕机械,和土地打交道的经验谁都比不上,挣的钱不比年轻人少。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