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陈家庄村,每近元宵佳节,我都会想起村里的罐罐灯。今年的元宵节期间,我特意带女儿回村里去看家乡的罐罐灯。
罐罐灯也被称作折叠灯、折折灯、叠福灯,每年正月十五,整个村里人山人海、灯团锦簇、灯火通明,人们折花灯、挂花灯、逛灯会,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之中。
关于罐罐灯的起源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清朝乾隆九年,在修建村口北门葛家阁(也叫迎熏阁)的时候,一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大风过后,村里房倒屋塌,整个村子被夷为了平地。为了祈求平安,村里组织人们制作了罐罐灯来进行祈福活动,让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片灯火通明的气氛之中。说来也怪,自从挂灯祈福后,村里再也没有发生过大风灾害。因为灯与丁谐音,包含有祈求人丁兴旺的寓意,于是在元宵节制作悬挂罐罐灯的习俗便流行了起来。
罐罐灯样式繁多,有葫芦状、花瓶状、陶罐状等等,形形色色十分好看。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每到元宵,家里便会制作罐罐灯,那时我也会参与到制作中。先用竹篾、铁线制作灯框,然后在架子上粘上纱布和折叠的彩纸,再粘上花边、彩穗,或配上各种剪纸、图形,就制作完成了。每盏罐罐灯都是纯手工制作,完成一盏需要折压、拆纸、粘纸、装饰四道工序。无一例外的是,每一盏罐罐灯上总带有四角的八宝装饰,俗称“福寿连连”。贪玩是孩童的天性,制作时总是关注多变的形状和那些花花绿绿的东西。待到挂灯后,在灯火通明的灯下和玩伴们串来串去,打闹嬉戏,则是另一种每年都期待着的情趣。
后来出外上学至参加工作后,回村便少了许多,也很少有制作和观看罐罐灯的机会,但每年却总在临近元宵节时,思念家乡的罐罐灯,孩童时灯火下的情景,总是在脑海中不断闪现。
思乡随年龄增长而与日俱增,年少时观灯的乐趣虽然依旧,现在却总感觉还有许多说不出来的情愫萦绕于心,父母、亲人、邻里,一棵树、一片林、一间房、一院落,那山那水,都和那一盏盏罐罐灯有牵扯不清的联系,有品尝不尽的韵味。所有的一切,都从那一盏盏的罐罐灯中映现出来,放大并扩散着。那里面有我的童年欢乐,有父母的操劳牵挂,有祖辈奋斗的足迹,那里面有邻里的来来往往,有春雨下田间的绿意,有秋日中金色的收获。
如今村里的元宵节灯会,整个村庄都在夜色中变成了灯的海洋,家家户户的屋墙大门,房檐院树,都是灯的世界,街道两侧,大路上方,除了传统的罐罐灯外,还增添了许多现代的灯笼灯带,红蓝绿紫的色彩,在此起彼伏的灯浪下变幻着,更增加了节日的浪漫和兴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正月十五陈家庄罐罐灯会”的风俗经过数百年传承,已经成了平定县有名的“花灯会”,并列入阳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和村民的交流中,我也了解到一些罐罐灯目前的情况,村里的冯宝林是罐罐灯制作工艺的代表人物,他们一直坚守并传承着这一传统手工艺,近年来又有许多村里的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了这支队伍。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他们不断创新,在制作中也融入了现代审美,不仅在造型上增加了中西结合的样式,也在工艺中添加了动漫元素、时尚元素、声光电一体化等形式,为太行山的民间绝活增添了时代风采。
华灯方盛,人潮涌动。女儿在灯火和人群中穿梭着,那兴奋的劲头仿佛儿时的我。相信多年后,女儿眼中的罐罐灯,不仅有许多新颖的样式和色彩,也会酝酿出许多和罐罐灯有关的故事。
出处:翟胜杰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