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银行理财产品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5万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超3万亿元。银行理财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持续提升。
银行理财产品取得上述“成绩”值得肯定。不过,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视角看,银行理财产品在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首先,在助力优化社会融资模式上大有可为。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旧动能转换期,这要求社会融资模式更多地由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从债权融资转向股权融资。但在此背景下,截至今年6月底,银行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同比增长20.22%,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93.83%;而混合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却同比下降41.97%,占比仅为5.90%;此外,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同比下降5.69%,占比仅为0.27%。混合类与权益类理财产品规模下滑,意味着银行理财服务社会股权融资的能力并未得到明显加强。
未来,银行机构可从两方面强化对权益资产的配置能力,为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权益资金,助推资本市场提质增效:一是着力打造权益投资能力圈,通过出色的投资能力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和耐心;二是强化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关注长期投资收益。
其次,优化资产配置,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与广度。
目前,银行理财资金高比例配置标准化的债券,尤其是高等级信用债。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产品持有AA+及以上级别信用债规模达13万亿元,占持有信用债总规模的85%。今年以来,受制于投资者风险偏好及市场风险,高配高信用等级信用债无可厚非。不过,从配置效率看,大资管时代,险企、公募等机构“抢食”高等级信用债,推高了债券价格,降低了投资收益。此外,高信用等级债的发行主体集中于各行业头部企业,在这一配置格局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受到抑制。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可投资的资产除了债券及权益资产之外,还包括同业存单、非标准化的债权计划、QDII、金融衍生品等多品类。未来,理财产品可以强化多资产组合投资策略,降低对单一品种的依赖,提高投资收益,增大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与广度。
再者,引导投资者为实体经济提供长线资金。
截至2022年6月底,持有理财产品期限在1年以上的投资者数量占比仅为13.27%,占比较低。这一投资者结构既不利于银行理财产品提升投资收益,也不利于理财资金为实体经济提供长线资金。因此,监管部门和银行机构应持续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引导投资者正确看待净值波动,更为重要的是,银行机构应锤炼投研能力,用高投资收益率来证明自己的长线投资能力。
最后,研发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特色产品。
2022年上半年,银行机构共落地62项投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直融工具项目。未来,在符合投资者权益和风险偏好的前提下,银行机构可根据小微企业、疫情防控、科研攻关、脱贫攻坚、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的合理融资需求,推出更具特色、更有针对性的产品。
总之,推动银行理财产品服务实体经济是个系统工程,这一方面要求银行机构强基固本,持续提升投资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银行机构深度融入我国发展大局,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