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晋城,蓝天白云,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城市里、乡村中,公园里、街道上,到处是民众尽情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身影。近年来,山西省晋城市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进一步创新生态文明机制,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百姓收获了越来越多的生态幸福感。
“口袋公园”优化人居环境
“以前这里有许多高低不齐的房屋,房前五六米宽的南小河里,杂草丛生。现在栽种上了花草树木,夏天满眼绿色,更加宜居,还是一处舒适的游乐园,也是居民家门口的小花园,真不错。”8月20日,晋城市阳城县南关社区居民白扩善高兴地向记者介绍他家附近的“口袋公园”。
老人口中的“口袋公园”名叫“凤园”,是阳城县2022年实施建成的惠民工程之一,投资230余万元,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初秋时节,记者步入园中,沿着红蓝相间的小路前行,两旁景色怡人。白扩善告诉记者,他每天都会到凤园转一转。“政府在家门口为我们建起小公园,使我们在咫尺间享受自然之趣,感受园林之美,我很高兴。”他激动地说。
2021年,阳城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该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以“公园城市、精致山城”为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前提,不断加快县城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打造“一园一特色”的城市“口袋公园”,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优化人居环境,充分利用县城“金边银角”,通过见缝插绿等方式,不断增加群众身边的小微绿地,提升城市的颜值和品质,让人民群众徜徉在山地绿道环绕、森林公园点缀的田园城市风景画卷中,共享生活之美。
今年,阳城还在原有环县城六大公园提档升级的基础上,沿濩泽河两岸建成了长达3.6公里的滨河绿道,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据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阳城县建成区绿地面积有668.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5.5%。今年,阳城将继续立足“公园城市”理念和“精致山城”定位,加快城市绿色生态建设,切实践行“两山”理念,给居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微幸福”。
环境整治乡村旧貌换新颜
8月22日,记者走进沁水县土沃乡下沃泉村,青石道路、绿树葱茏、墙绘美观、河道清澈,一步一景,让人欣喜。
记者了解到,下沃泉村不仅把300米的主街道变成了景观道,还美化墙面1.8万平方米、绿化亮化7000平方米,恢复老村街道1.28万平方米,“四线入地”6.2公里,建起了2个生态污水处理站,户用旱厕改造180户,新建水冲式公厕9座……一幅美丽乡村的景色在眼前铺展开。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刚刚干完农活的村民刘丽民,说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他颇有感慨。“以前我们村可不是这样的,路是土路,一下雨都是泥,人没地方下脚,你看现在,风景多好,城里人还经常来我们村打卡呢。”刘丽民高兴地说。
近年来,沁水县夯实生态环境基础工作,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通过完善组织构架、严密运行机制、细化责任清单、强化跟踪监督、督促整改落实一整套方案,有序实施了雨污分流、管线入地、旱厕改造……尤其是以“百里画廊”旅游路沿线各村为重点,整修粉刷和美化墙面8万平方米,墙体外立面提升505户,旧房旧貌如今彻底换了新颜。
由村内延伸到村外,由局部延伸到整体,“环境变脸”辐射了整条旅游公路沿线,沿途种植油菜油葵,景色美轮美奂。
晋城市扎实推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让农村变成风景优美的宜居地,变成留得住乡愁的地方。
依靠绿水青山走生态发展路
“你看那一片片山茱萸林,一座座独栋而居的石砌小楼,约上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欣赏旖旎的自然山水风光,是我向往的生活。”在阳城县蟒河镇押水村,来自陕西的几位游客动情地说。
押水村是晋城市“百村百院”工程首批投入运营的28个重点康养特色村之一,该村地处晋豫两省交界、蟒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森林覆盖率88.9%,被誉为“山西动植物资源宝库”。该村依靠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借助晋城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东风,并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定位山茱萸庄园,打造山西药膳康养高地,让旧日的村庄变身有家乡情怀的民宿,积极推动旅游与农业、健康、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押水村天马山庄的村民们感叹道:“没想到,原来破旧的闲置房屋经过精心设计和改造后,也可以破茧成蝶,化身为精品民宿。”
无独有偶,依托原生态的自然风貌,该县横河镇打造了“悠然阳城、五彩横河”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并多次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带动农家乐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以动感骑栖小镇为牵引,率先联合横河、水头、受益、牛心温、劝头5村党组织共建运动康养产业发展联盟,开创康养资源共享、业态链条共建、产业优势互补、环境整治互评等新模式,实现山地赛道、丹霞地貌、民俗文化等资源统筹配置。
晋城市把打造康养产业与全市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全市丰富的文旅康养资源,结合“一核两环两带十片”的发展格局和乡村旅游康养为主的新产业、新业态,依靠绿水青山打造更多吃文旅饭、走康养路、发生态财的新农村。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