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8510528811 广告:18510528811

“人民文艺”的生命力和红色基因

2022-09-02 来源:河北日报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9月1日在北京开幕,精彩的“演出季”仍在进行,越来越多优秀剧目受到瞩目。如果问:为什么之前上演的民族歌剧《红船》《雁翎队》《沂蒙山》、话剧《塞罕长歌》《深海》等,能够获得这么大社会反响,收获观众点赞无数?我们也许要在这些作品的创作核心和原动力中去寻找答案。


  无论是再现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伟大历史场景的《红船》,还是移植自文学经典进行舞台再创作的《雁翎队》;无论是歌颂三代护林人奉献和奋斗精神的《塞罕长歌》,还是深情书写“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人生的《深海》……这些作品中都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努力挖掘、展现和讴歌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精神血脉。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是艺术家用真诚创作传承红色基因的最好体现。


  中华民族从近代历史的苦难危机中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分证明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百年辉煌风华正茂。优秀的文艺作品,自当展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真实与时代命题,也自当将创作聚焦在人民情之所系、心之所向、目光所汇聚的地方。否则,何来“人民文艺”的生命力,又何来文艺的提高和勇攀高峰?


  无论是《雁翎队》用精美的舞台效果和荡气回肠的合唱,演出一段传奇;还是《沂蒙山》用大家熟悉的民歌调,唤起舞台上下共鸣;无论是《塞罕长歌》着眼于塑造群像,挖掘“平凡中的伟大”;还是《深海》把主题放在离我们最远的人身上,用“揭秘”达到震撼心灵的效果……高明的艺术,总有对“更高明的创新”的追求,正所谓艺无止境、百花齐放。


  但是,为什么这些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主题下的故事,会如此吸引我们、感动我们、影响我们呢?其原因大概在于这些作品的艺术共鸣点,皆指向人们内心,是对民族精神内核的认同。这种认同并非来源于说教或灌输,而是根源于每个人身后那无比真实的生活和民族奋斗史。


  艺术不是无根之木,也不会在虚空中开出花、结成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我们回望中国文化艺术大发展的那些阶段,当我们重温“人民文艺”服务人民、温暖人民、鼓舞人民、造福人民的那些非凡成就,我们就越发认识到一个规律,即文艺作品可能像万花筒里的图案一样变化无穷,但人民群众对美与丑、崇高和卑鄙、高雅与庸俗的评判,不会脱离本民族的精神谱系,尤其不会脱离民族在奋斗与发展中获得的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当然包括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


  时代和人民都需要优秀剧目,需要文艺经典。优秀文艺作品会持续滋养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所以当代艺术家要在文艺发展的新征程上实现勇攀高峰的梦想,仍然要像赵树理等老一辈的创作者那样,走到人民中去,走到生活中去,重新找到为人民而创作的渴望和动力——唯有初心如磐,方能不负使命。



文字:刘采萍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