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3546319556 广告:13834566540

用考古新发现,展现山西考古的温度

2022-01-14 来源:


  历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誉为考古界的“奥斯卡奖”,而于2020年开始在“第一届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推出的“山西重要考古发现”奖项,成了山西考古界冲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前的“选拔赛”。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山西重要考古发现”奖项对年度山西考古的全面梳理、总结和提升,对推动山西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月11日,第二届“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如约而至,论坛举办之际,山西晚报记者专访了山西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晓毅。


  记者:作为本次论坛的发起方之一,山西省考古学会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举办这次活动的初衷以及意义有哪些?


  王晓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极为重视,特别是2020年“9· 28”讲话、2021年“10·17”贺信精神,将考古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广大考古工作者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总书记明确要求,要继续探索未知,追本溯源,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成果的传播。我们从去年开始,依托山西省考古学会这个平台,联合山西晚报,尝试举办了首届“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无论业界还是社会大众反响都很热烈,对宣传山西考古成果、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热情等,都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作用。为进一步通过这样的活动,落实好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要求,我们经过精心准备,延续举办了第二届“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


  记者:纵观近年来的考古项目,科技考古的比重逐渐增大,山西科技考古也一直在探索,并取得很多成果,甚至在考古原址建起地下实验室。这些年科技考古给我们山西考古带来了哪些突破?


  王晓毅:近年来,坚持和发展科技考古,是我们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挖掘、整理及阐释,实证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科技考古主要给山西考古带来了以下三方面的突破:


  研究广度有突破。一是加强了冶金、陶瓷、动物、植物、人骨考古及残留物分析等科技考古研究,初步建立了科技标本库和科学分析数据库,深化了出土文物材料与工艺的科学认知;二是广泛采用三维扫描、延时摄影、全景影像、高光谱及微型气象站等技术手段,全方位高质量记录整个发掘过程,为后期的研究展示利用提供了支撑。


  科研平台有突破。一是探索在考古发掘现场建设实验室,第一时间对出土文物的材质、病害及相关残留物进行采集分析,深化了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研究和提升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技术水平;二是加强多学科协作研究平台建设,“科技考古科研基地”已获批成为山西省文物局首批科研基地,正在积极争取建设“科技考古省级重点实验室”。


  标准建设有突破。一是在省市监局和省文物局文物科技处支持下,将科技考古相关标准纳入山西省文物保护标准化体系;二是积极争取地方标准立项,目前共有3项科技考古相关标准获省市监局立项,《出土青铜器科技信息提取规范标本采集》已被批准发布。


  记者:考古成就的取得,人的因素很重要。2021年,山西省文物局号召全系统学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献身考古、扎根基层的精神。对此,您有什么感想?


  王晓毅:在田建文研究员的身上,体现的是上世纪80年代热血青年的赤子之心和崇高追求,他们有着初心不改、建设家乡的政治本色;有着归心田野、勇挑重担的责任担当;有着醉心学术、直面问题的事业情怀。和很多考古工作者不同的是,选择考古是田建文最初的梦想,从事考古工作则是他最大的追求,在这一理想信念的支撑下,1984年毕业后,他毅然决然地从北京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坚持要去考古所工作,用毕生所学去建设自己的家乡,践行自己作为一名考古人的赤子之心。


  这个时代是考古学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一系列新问题凸显在大家面前,冲锋的号角早已吹响,不进则退。面对的情况和上世纪80年代形势类似,大量有志之士投身考古事业,各个领域都在加速前进中,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各种难题总会不期而来,不经意间也会生出些许的迷茫,这个时候更应该看看那些勇立桥头的长者,看看他们走过的岁月,从中寻找一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道路和方向。


  田建文的个人经验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的是谨言慎行,虚心向学,从发现中找问题,向客观资料要答案,用事实说话,这是做学问的王道,也是“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和“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的准绳。遵循着这条基本原则,很多像田建文研究员一样的学者,不断强化忧患意识和课题意识,做好个人学术规划,紧跟时代步伐,扩展研究视野,在自己关心的领域做出了卓有建树的成就。


  记者:对2022年的山西考古,您有哪些预判?


  王晓毅:2022年,山西考古将继续围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石窟寺考古、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考古中国·中华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重大课题,加大田野考证力度,积极服务于全省基本建设工作,以学术为牵引,突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基本理念,发扬艰苦奋斗、严谨求实、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我们相信2022年的山西考古也将更加精彩。


  记者:本次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之后,山西省“十三五”考古成果展也即将开展,展览名称非常有新意,名为“考古的温度”。用“温度”这个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王晓毅:“温”本义为暖,甲骨之“温”形如人在蒸汽四起的容器中沐浴,意即温暖。近年,以“温”字取义的“温度”一词成为一个热搜词汇,“国家温度”“民国温度”“城市的温度”“词语的温度”“有温度的教育”“有温度的语言”等等,一时间层出不穷,成为顺应时代、回归理性的人文思潮,其潜在要义就是返璞归真,崇尚人本主义,从内心去理解人、尊重人,做良心活干放心事。


  何为考古的温度,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重要文章指出:“广大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青灯黄卷,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学术志向、顽强的工作作风。”


  这就是考古的温度,考古人内心那份最纯真的情怀,情怀来源于故事,植根于信念,凭着这份坚持,“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山西考古发端于西阴遗址的发掘,是我国近代考古的重要起步地,山西考古人秉持中国考古之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爬沟过坎,叩问黄土,冒风雪顶烈日,迎朝阳走四方,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欢歌笑语,春夏秋冬,年复一年,为中国考古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从晋南到雁北,从吕梁到太行,都留下了他们温暖的身影。正如展览开篇所言:


  考古人
  常常游走在冷暖之间
  想方设法收集着古人遗留的铢两分寸
  孜孜不倦思索着日月星辰照耀过的岁月痕迹
  希望能从黄土中寻找到先祖的踪影……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