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8510528811 广告:18510528811

大同北魏浮雕彩绘石椁:见证民族融合交流

2022-01-13 来源:





  大同市平城区智家堡北魏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
  发掘单位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张志忠


  主要参加人
  靖晓亭、李志国


  北魏,是历史上大同最辉煌的时期。公元398年七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从此这里便进入了长达97年的“北魏平城时代”。作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城成为各族人民的聚居地,成为一个民族融合与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


  如今,在大同各地出土的文物中,依稀能看到当年的繁华盛况。本次获得“2021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奖项的“大同市平城区智家堡北魏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大同市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北魏时期仿木结构浮雕彩绘带前廊的石椁墓,见证了北魏平城时代的民族融合与交流。


  大同市唯一一座仿木构浮雕彩绘石椁墓


  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智家堡村西北,西邻永泰南路,北邻昌宁街,南邻开源街,北距北魏明堂遗址1.5公里,东南距智家堡公园440米,地势北高南低呈坡状。据介绍,这座墓的发掘是为了配合上华琚棚户区改造项目,经大同市魏都文物勘探公司勘探,共发现古墓葬97座,随即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2021年5月—9月对该处墓地进行了发掘。其中编号为M57的北魏太安二年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是大同市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北魏时期仿木结构浮雕彩绘带前廊的石椁墓,意义重大。


  该墓葬为长斜坡墓道方形石椁墓,坐北朝南,石构封门将墓葬分为墓道和墓室两部分。在墓室中央偏北方有一个仿木构带前廊且有浮雕彩绘的石椁,南北长约1.8米,东西宽约3.3米,最高处1.9米。石椁的材质为砂岩质,平面呈长方形,仿木构房型,单檐悬山顶,两面坡,前廊后室,面阔三间,明间开门洞,无门。


  最为特别的是,在这座墓葬的石椁外南壁和石椁内东、西、北壁均有浅浮雕,图案有墓主人升仙图、四神图、导引图等,形象生动、手法古朴典雅,刻工精细,彩绘以红、黑、白色为主,色彩艳丽。此外,前廊有四个八边形廊柱,立于覆盆式蟠龙浮雕柱础上,其中明间西廊柱正面还竖刻有两列铭文,标明了墓主人的身份。


  参与发掘的大同市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靖晓亭表示,“此前,大同虽然也出土过一些北魏石椁墓,但是石椁壁上均没有浮雕,有的可能有彩绘,而像这种有浮雕彩绘并雕刻有墓主人升仙图、四神图等图案的石椁墓还是第一次发现,它为研究北魏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依据。”


  据靖晓亭所说,该墓葬为夫妻二次合葬墓,由于早期渗水淤积,墓主人骨骼发现于石椁顶部下淤土内,现状十分散乱。该墓出土遗物数量较少,有泥质镇墓武士俑、镇墓兽、石灯、釉陶壶、陶罐、陶壶、铜带饰、云母片、铜饰件、铅饰件、铅人、漆盘、兽骨等16件(组)。


  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和汉代遗风


  北魏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大时代。自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定都,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平城作为北魏都城达97年之久,吸引了许许多多来自不同地区的汉人、少数民族人群,以及欧亚其他地区的域外人士在此生活,民族融合与交流在这一时期达到高潮。在此期间,北魏还降服了北凉,统一中国北方,打通了丝绸之路中段,使平城成为丝绸之路东端重镇,形成异域胡商集聚、奇珍异宝云集的繁盛场面。


  在该石椁南壁外部的东西两侧,分别雕刻有镇墓武士各一人,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他们的面貌威严狰狞,卷发,身着异域服饰、袒胸露腹、赤足,同时都手持三叉戟和五节金刚锤。对此,靖晓亭表示,“这两个镇墓武士的发型、样貌、体态、穿着等,明显与汉文化风格不同,这就为研究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宗教史、建筑史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从武器来看,他们应该是受南亚佛教的影响比较大,因为三叉戟和五节金刚锤都是南亚佛教中经常出现的武器,汉文化当中没有这种武器,以前发掘的墓葬中也都没有,它们应该是随着佛教的东传而进入中原地区的。”


  除此之外,在该石椁内北壁上部中央还雕刻有墓主人升仙图,东西两侧分别为鼠头鸟身、牛头鸟身侍奉神兽,北壁下部中央雕刻了两只盘蛇龟玄武,东西两侧分别为两只朱雀。东壁上部雕刻有持幡引路羽人,下部为一条青龙。西壁上部雕刻有持幡引路羽人,下部为一只白虎。南壁没有进行雕刻,仅彩绘有两名侍俑,画面已漫浸不清,仅见轮廓。“北魏时期的墓葬中一般展示的都是墓主人的生活场景,而‘墓主人升仙图’是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主题,这些浮雕彩绘具有明显的汉代遗风,这在目前出土的北魏墓葬中也是第一次发现。”靖晓亭说。这些浮雕彩绘充分展现了当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由此可以窥见北魏平城时代的社会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石椁的西壁外部还雕刻有一尊坐佛,未施彩。由于这种造型的坐佛在云冈石窟中有很多,而且从石椁外部看它并不是“坐”着而是“躺”着的,看似是随意雕刻的,因此靖晓亭推测,雕刻这尊坐佛的石材可能是云冈石窟雕凿完的边角料,再结合该墓地另一座石室墓的疑似佛教题材雕刻像,以及该墓地大规模出土的石质文物,推测可能与云冈石窟开凿有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与史料记载的北魏大移民相吻合


  据《魏书》记载,从拓跋猗卢定居径北(今雁门关以北),至孝文帝拓跋元宏迁都洛阳之前,总计170多年的时间里,大的人口迁移就达到18次,迁移人口总计多达百余万。这种大规模的迁移人口,在我国历史上实属少见,不仅对北魏的统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交流,使曾经地广人稀的平城变得繁华无比,并成为当时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这些迁移来的人口中,有征服的各地官吏、人民、能工巧匠们,还有大批的宗室、高官和富户,他们从各地迁至首都,或从旧都迁至新都一带。大同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的墓主人吕续,也是这些迁移人口中的一员。


  在该墓葬石椁的明间西廊柱正面竖刻有两列铭文,为该墓提供了确切纪年。铭文如下:“惟大代太安二年岁次丙申正月丁亥朔廿三日己酉故陵江将军扶风太守槐里男雍州扶风郡槐里县民吕续石屋一区”。据靖晓亭介绍,“太安二年”即为北魏太安二年(公元456年),“扶风”为扶风县,今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墓铭记载墓主人为扶风县民,可以断定墓主人来自陕西地区,再结合向南距其20米左右的另一座墓出土的砖铭,墓主人为徐州人士,这就与史书记载的北魏民族大迁移史料相吻合。


  此外,通过墓铭还可以推测出墓主人的身份在当时的社会中可能属于中高等级。“墓铭中的‘男’为墓主人的爵位,古代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其中男是最低等级,而且爵位是可以世袭的。”陵江将军“应该是他的官职,属于四品武官,中高等级官吏。”靖晓亭解释道,“另外,整个墓葬的规格不是很高,可见这位墓主人有点地位,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又不是很高,很可能是一个人口迁移小分队的首领。”


  专家点评
  考古学家、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张庆捷


  这个石椁墓有许多新的特点。首先,它是第一个发现的有浮雕彩绘的北魏石椁。这种方形石椁,也叫“石屋”“石堂”,吕续墓的墓铭刻有“石屋一区”,所以这个叫石屋。我们叫石椁是比较大的一个范围,现在学术界有个新的名词,叫方形石椁,从汉代以来就有,但北魏时期比较流行。到现在为止,大同至少发现了七八十个这样的石椁,但是有浮雕彩绘的只有这一个,别的石椁上只有绘画。


  其次,它是现在发现的平城石椁里年代最早的一个。


  第三,石椁上的雕刻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许多图案可以和云冈石窟做对比,对研究云冈也有一些帮助。如小坐佛、天王像等,其中,天王像从形象到天王的来历,都和佛教有密切关系。还有仙人图,仙人形象汉代以来有很多,但这个仙人不一样,他的下肢双腿向后弯曲,和云冈石窟里的飞天形象很像。


  最后,该墓葬的墓铭显示,墓主人来自陕西扶风。同一个墓地的另一个墓铭中显示,墓主人来自徐州。这表明北魏时期的平城是一个多民族汇聚之地。所以说这个石椁非常重要,对后世石椁墓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一直影响延续到唐代中期。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