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8510528811 广告:18510528811

最好的礼物

2022-09-14 来源:山西日报

  最近读到这样一句话:“给一个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相爱的父母。”读后颇为心动,它让我想起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种种赐予。


  我的父母是50后,都是庄稼人。他们的结合像那时候的多数人一样,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与多数人不同的是,他们之间非常相爱。


  我的童年在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的农村还相对闭塞,“爱情”二字少有人提,夫妻之间的相处也多是吵吵闹闹。但我的父母之间,从来都是和风细雨。这也许是因为父亲和母亲都识字,时代的原因,他们才无奈中途失学,但他们一直都崇尚知识,渴望着读书。


  喜欢文科的父亲,经常去左邻右舍有学生的家庭借书看。他尤其喜欢历史,经常在饭桌上给我们讲上下五千年。我想我的文科基因里,大概就有他的遗传。每次他在饭桌前高谈阔论,我都听得非常入迷。那一个个故事给了我最早的文学启蒙,也教给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因为父亲的熏陶,我狂热地喜欢着语文,对数学却是望而却步。这个时候,母亲给我讲起了她自己的故事,她说念书时自己的数学成绩在班里拔尖,即便在失学以后,数学依旧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年轻时在生产队里干活,哪天干了什么活、挣了多少工分,母亲全凭大脑就记得清清楚楚。连生产队的会计都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一个劲地说:“你比我的账本还厉害!”


  母亲说:“你是我的女儿,数学能差到哪里去?可不能还没开始学,就缴械投降了啊!”


  母亲的话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于是无论再怎么困难,我还是坚持着听课和做题。结果高考揭榜的时候,我的语文和数学考了几乎相同的分数。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真是没错。读书识字的父亲母亲,懂爱更懂理,特别有修养。他们给了我最早的教育启蒙,让我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女大学生之一。


  记忆中的母亲特别宅,除了下地干活,很少赶集串门。即便是大热的暑天夏夜,她也很少和村里人一样,去到大街上纳凉。母亲不出去,父亲就也不出去,他要在家里陪着母亲。而正在大街上和伙伴们疯玩的我,经常会遭到婶子大娘这样的问话:“你爸爸呢?怎么不出来纳凉?又在家里陪你妈吧?”她们总是自问自答,说完就笑。但那语气和笑声里,分明是带着深深的羡慕和嫉妒。她们羡慕父亲母亲的恩爱,她们嫉妒母亲的被爱,这于很多人来说,特别遥远。


  可是,如此恩爱的父亲母亲,却没能相伴白头。1999年,一向身体康健、积极乐观的父亲突染重疾,撒手归西。父亲走了,走得太早太急,他把母亲一个人撇下,撇得猝不及防。


  父亲生病的时候,母亲一滴眼泪也没有掉,她死死地撑着。但当父亲变成了一副棺木要埋进黄土,母亲却扑地号啕,大放悲声。一直视父亲为天为地的母亲,陷入了天塌地陷的悲痛之中。


  但哭过之后,母亲勇敢地站了起来。原本柔弱内向的小女人,突然变得那么坚强和有力量。因为,她还有我们3个孩子。母亲说:“不怕,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都会过去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没有了父亲,母亲开始逼着自己干以前从来都不会干的事。不喜欢出门的她开始赶集出远门。不会骑自行车,她就学着蹬三轮;需要进城和坐车,那也难不倒她,母亲本就识文断字,看个站牌那是小菜一碟;至于地里的庄稼活,这于一向勤劳的母亲,本就是强项。只是没了父亲,本来3天能干完的活儿,母亲得干1周。但该种的时候母亲种下了,该收的时候母亲也收完了。她侍弄的庄稼,跟父亲在世的时候一样好,一点都没有落在其他人的后面。


  母亲的坚强坚毅吃苦耐劳,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姐弟仨。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从不躺平,从不摆烂,一直都是积极阳光、勇敢面对。


  又想起那句话:“给一个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相爱的父母。”感谢我的父亲母亲,他们不仅赐予了这礼物,还赐予了我面对生活的坚强和永不言败的勇气,所有这些也都是最好的礼物。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