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唐时期,太子属于“高危职业”。唐高祖李渊的太子李建成,死于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谋反未遂,被父皇废黜,郁郁而终;唐中宗李显的太子李重俊,发动景龙政变失败,为部下所杀。而唐朝第三位皇帝李治的太子李忠,名字虽然看上去很普通,但同样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人生。
夺权工具永徽初年(650年左右),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没有子嗣,储位空置。李忠虽是长子,但他的生母是一名宫女,如果皇后生下了男孩,太子之位绝对轮不到他来坐。可眼下皇后不孕,又不得李治宠爱,而萧淑妃宠冠后宫,为皇帝生下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李素节被封为雍王、雍州牧,天资聪颖,学习勤奋,李治非常看重,大有册立萧淑妃为后、立雍王为太子的苗头,让王皇后很是忧虑。
王皇后的舅舅、宰相柳奭也很着急。为了稳住后位,他看上了李忠,奉劝外甥女提议李忠为太子,他当上了储君,李素节就当不了,可以遏制萧淑妃的势头。而且李忠母亲地位低下,本来没有希望成为太子,现在皇后拥立他,必然感恩戴德。王皇后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听舅舅的。得到外甥女的允诺,柳奭又跑到外廷四处活动,游说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韩瑗等其他权臣,希望他们可以提供支持。长孙无忌等人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也愿意帮李忠说话。
“自愿”让位收到群臣递上来的奏章,唐高宗十分苦恼。可长孙无忌等人屡屡请求,给出的理由也难以拒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后这么多年不孕,应该没希望生育了,而太子之位需尽早确定,万一哪天皇帝出了意外,大臣们还有个主心骨,皇子们也不会祸起萧墙。于是在永徽三年(652年),唐高宗立李忠为太子,大赦天下。
就在李忠享受着太子的荣光时,他的好日子也即将到头了。李治打心眼里不认可这位储君,生母刘氏地位卑下,又不是嫡子,拥立他的人都是皇帝所厌恶的,包括不受宠的皇后,还有跟皇帝对着干的托孤大臣。随着唐高宗的老相好武则天回到皇宫,王皇后被废,褚遂良被贬,李忠的太子身份岌岌可危。武皇后有两位嫡子——李弘和李贤,储君哪里轮得上李忠呢?不久,宰相许敬宗便在皇帝、皇后的授意下,提出更换太子,唐高宗当然准奏。
在《降太子忠为梁王诏》中,唐高宗提及,论出身、论才华,李忠都配不上太子之位,还说他有自知之明,多次请求退位让贤,唐高宗为了成全他的高风亮节,勉强同意。
惨死荒野自古以来,废太子难得善终。李忠被贬往梁州没多久,又改调房州当刺史。那里十分偏远,一直是流放皇室成员之地。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李忠对自己的遭遇、处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害怕某一天人头落地。他经常做怪梦,穿上女人的衣服,说是防刺客、防细作,还找人给自己占卜,预测吉凶。这也就罢了,李忠还派人去长安打探消息,对于当初拥立自己的柳奭、韩瑗等大臣,非常同情、支持,听说他们遭贬、惨死,心里十分忧伤。
对此,唐高宗非常不满,你一个废太子,不谨言慎行,还敢搞小动作,实属找死。而武则天名义上是李忠的母亲,再三求情,希望皇帝网开一面,李治才决定放长子一马,将其废为庶人,迁居黔州。昔日的锦衣玉食、前呼后拥,转瞬成为过眼云烟。
本以为这样就能消停了,没想到并非如此,李忠还是难以逃脱身首异处的下场。四年后,唐高宗与武则天闹起了矛盾,宰相上官仪推波助澜,帮助李治起草废后诏书。等武则天赶来,夫妻俩一合计,发现事情根本没有严重到要废后的地步,上官仪则瞬间尴尬,成为帝后二人打击报复的对象。
李忠与上官仪原本是上下级关系,这让那些早就想除掉李忠的人顿时有了理由。他们大肆散布谣言,说上官仪之所以想要废后,是为了帮助李忠东山再起,谋反夺位。唐高宗得知消息后怒不可遏,下令处死李忠。李忠被杀时,年仅二十二岁。次年,太子李弘上书高宗,请求收葬大哥尸骸,获得批准。这说明李忠死后遭到弃尸,没人敢去收殓,直到此时方才入土为安。唐朝政治斗争的残酷、黑暗由此可见一斑。
文字:高成儿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