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8510528811 广告:18510528811

柿子馍的味道

2022-12-08 来源:山西晚报

  “柿子馍”,提起这个名字,恐怕年轻人没有见过,更没有吃过。


  上世纪60年初,村民们干活是大集体,吃饭有食堂,在一个锅里搅稀稠,食堂设在家户院落,几口大锅一个案板,刚开始,吃食堂还真是不错。吃饭不花钱,见天变花样,给人一种新鲜感,人们从地里劳动回来,不用劳苦做饭,拍拍身上的土就到食堂吃舍手饭。享受着快乐的生活。


  后来,遭受三年自然灾害。食堂饭菜的质量每况愈下,口粮标准每人每天只有半斤,那时候锅里、碗里没有油水,不耐饥。没有办法,只好采取以瓜代菜。中午饭吃面条,可碗里面有多少根都能数出来。晚上吃“熬菜”,说是“熬菜”可是连豆腐、粉条也没有,只是缺盐少油的“白菜帮子”。食堂刚开张还好,老人小娃凭票领点儿白馍,后来成了二面馍,再后来,二面馍也吃不上了,食堂里便想出了“新花样”。“粗粮细作,细粮巧作”,把过去从未吃过的,柿子叶与二面混合在一起,做成了柿子馍。柿子馍是粗纤维,下口不利,但样子却不难看,闻着香甜,吃到口里甜滋滋的,时间一长,大家出现了便秘,每个人都是面黄饥瘦。


  庆幸的是,柿子馍在那个年代解了我们的急需,使我们躲过一劫,也算是救了大家一命。


  往事如烟。


  如今赶上新时代,逢上太平盛世,人们的衣食起居比过去不知好多少倍,家家住上新房,户户吃着白面馍。年轻人就没有见过柿子馍,也没有经历过那段苦难生活,吃饭不对口味或者不称心,就把吃剩下的饭毫不吝惜地倒掉,连眼也不咋一下。全然没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柿子成熟的季节,在老伴的始作俑下,我们在野外的柿子树上摘了几个柿子,回到家,老伴用自己熟稔的技艺做了几个“柿子馍”。当我们把蒸的“柿子馍”分给孩子们后,他们很惊讶,有的还不知是何物?我告诉他们:“这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救命的柿子馍。现在我们生活好了,但不能忘记过去,要居安思危,节约粮食,要学会过紧日子。”


  孩子们第一次吃“柿子馍”,呲牙咧嘴。我想,这一次吃柿子馍,是给晚辈们上了一堂忆苦思甜课,让他们记住我们曾经经过的那段生活,这是黄土地给我们的记忆,也是黄土地的一种恩赐。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