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自2018年开始探索本土化“订单村医”培育机制,推动更多中医医疗资源下沉,有效解决老村医“超龄服役”、村级卫生服务站“空巢”、基层中医药人才断档等共性问题,切实提升村民对中医药健康服务获得感和认同感。
制定选录模式,确保“招有所依”
确定培养岗位。要求各乡镇(街道)卫生院与村委结合辖区内村级卫生服务站运行的基本情况,上报定向培养村医需求,经县卫生健康部门筛选后,明确岗位设置、培养计划、人员要求等内容,再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渠道公开向社会发布宣传公告。
明确本土定位。针对因交通不便、语言不通、环境不适应等带来的留人难等情况,创新采用“本土化”招录方式。自发布招录公告以来,全县有174人报名,超过培养计划人数3倍。
严格选拔流程。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招录流程,经村委、乡镇(街道)、县卫生健康部门审查合格后,采用理论考试和量化打分的方式确定体检、考察对象并进行公示。同时,县纪检监察组全面介入,确保选拔考试公平公正。最终选出订单培养乡村中医学员44名,其中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25人。
创新培育模式,确保“学有所成”
“理论+实践”全科化培训。委托浙江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基层中医师承人员培养班,统一理论授课,完成与全日制高校医学类专业课等量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程。在此基础上,安吉县建立乡村全科医生见习基地,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进行门(急)诊、护理、药剂等岗位轮转学习,开展疫情防控、农民体检等岗位实践。截至目前,44名培养对象均完成了14门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和17个实践岗位的锻炼。
“中医+导师”专业化传承。理论授课完成后,特聘30名县内资深中医医师作为指导老师,建立以中医馆为核心的中医师承实践基地,采用传统“师带徒”形式1对1(或1对2)教授培养对象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教授周期结束后参加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考核,考核通过后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截至目前,安吉县首批44名中医师承定向培养学员中,已有32人取得了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其中30人取得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所有人员已于9月15日通过简易程序,以编外用工方式补充到行政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医生队伍中去,其中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资格人员即将办理入编手续,有效填补了基层中医师不足的短板。
“实习+考核”多元化发展。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后,培养对象在乡镇卫生院或村级卫生服务站实习满1年并考核合格后,参加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即可在村级卫生服务站依法从业。实行定期考核和定期进修制度,每季度安排不少于一周的脱产进修,考核连续不达标启动退出机制。
健全保障机制,确保“医有所为”
强化财政补助,纳入事业编制。将乡镇(街道)卫生院的空编调剂给村级卫生服务站使用,将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质且回到定向村级卫生服务站从业的培养对象纳入乡镇(街道)卫生院公益二类事业编制。同时,财政承担培训对象在中医师承培训班3年期间的师承经费、在校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入编后按6万元/人的标准予以补助。截至目前,县财政共支出师资补助60万元、县内医疗机构培训经费100万元,其他培养经费264万元为上岗后分期拨付。相当于投入每个村级卫生服务站近10万元,解决了全县近三分之一村级卫生服务站缺中医难题。
提高工资收入,保障待遇水平。实施财政补助和业务收入“双保障”,县财政每年按照编内4.1万元/人的标准、乡镇(街道)按照1~2万元/人标准补助村级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同时,村级卫生服务站每年可享受基药财政补助、医疗业务纯收入及辖区村民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经费等补助,以保障村级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收入水平。据统计,全县编内村医一年平均收入可达12.8万元,最高可达18万元,最低可有9.6万元。
强化惩戒措施,保障队伍稳定。对培养期间中途退出、不回定向村级卫生服务站工作或个人原因离开定向岗位等违约行为,不再保留当事人事业编制,取消培育费用补助,并对已享受补助的金额予以全额追缴。培养对象在参加培养起8年内未能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相关费用不予补助,不予签订聘用合同。
目前,浙江订单培养乡村中医的“安吉模式”,已在该省金华、舟山、杭州等地一些市、县结合当地实际陆续推广。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