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守着房间足不出户有一阵了。灰霾在半空中盘旋了数日,在疫情浪涌的当下,有几分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意味。今日大风,一位老人牵着大狗,提着一袋白菜和豆腐,顶着风走过阳台的窗下。是了,这时节,应该咕嘟咕嘟炖一锅豆腐才好。
“寂寥抱冬心”,试问“何堪最长夜”?朱自清先生给出了最简单的办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炖一小锅白煮豆腐,足以驱遣寒气,抚慰心肠。招呼着孩子们,我们一起拥到厨房,准备做一顿简单的豆腐火锅。厨房里顿时繁乱和拥挤起来。按五天的量储备的食材已经消耗大半,好在大白菜和豆腐始终是北方的冬天可以信赖的存在。火苗是一种好看的蓝,水在沸滚,就“像好些鱼眼睛”,姐姐洗碗洗菜,妹妹剥葱剥蒜,剩下的都是爸爸和我来。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儿,厨房里的气氛雍容舒缓,一家人都是松弛的。爸爸说起昨夜对门的老人被救护车接走了,孩子们很惊讶,不无忧虑地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三年,生活被冲击得尽是创口和裂痕,而此刻,风险已经逼近到家门口,对所有人展开围剿。爸爸安慰着两个娃,告诉她们不用担忧,对门的爷爷一定能痊愈,而一家人守在一起,彼此帮衬支撑,一定能应对过去这些困难。
一家人一起动手,在各自一小团的繁忙里,小火锅很快就准备好了,隆重地放到饭桌中间。四周环绕着清洗干净、摆放整齐的食材,这是姐姐带着妹妹完成的。姐姐同时一丝不苟地摆好了盘子、味碟、碗、筷、勺,每次吃饭前她都要费这么一番功夫,所以每个人眼前的一套碗碟都是另一个人的复制粘贴,饭桌上像开着四个完全一样的大花瓣。孩子们围着锅,也是一样“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姐姐说:“我们好像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吃饭一样!”做饭前,刚簇拥在一起重看了这部纪录片。孩子们的直觉总是让人折服。所谓“舌尖上的中国”,不就是这样一家一家中国人,认真地从自然采集食物,认真地在厨房里施展“火”的魔法,继而围在一起认真地品味食物的丰美和自然的慷慨吗?
一家人的厨房会有缺憾吗?当然有。在我这里,集中体现在我和茄子多年的爱恨情仇上。爸妈的饭桌上一定不会缺席的菜就是茄子。茄子能有多少种吃法?可能得靠搜索引擎才能搜出含混的答案。但人类能坚守一种吃法多少年,是可以在我爸身上得到实证的。爸爸对烧茄子的痴情与忠诚,很值得谱成一曲咏叹调。但我一度不能理解他,跟他的隔膜一直时强时弱地存在着。小小一个茄子,成了我反抗爸爸的象征。我几乎从不主动买茄子,直到有一天,我在超市里看到新鲜的茄子,紫莹莹的,像一个召唤和预兆,鬼使神差,我将它带回了家。那是疫情暴发后的一个晚上,有些更强大的东西摇动着我,洗涤了我,让我与茄子实现了和解。一代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我自己何尝不是如此?但对家人的守护,对幸福的捍卫和追求,一代代人都是一样。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