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中燃料第一,没有柴,茶不能泡,米不能煮,油盐酱醋也少了很多用武之地。现在的柴是煤气和天然气,还有电,方便清洁,热效率高,举手之劳就能烧上一桌饭菜。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弄堂深处以煤炉作柴的,还大有人家在。对于家事,我一向不大染指,唯有柴之情结挥之不去,盖因自小操练过煤炉,这是我想干、能干、干得好的第一件家务事。
读小学时,有些失眠,大清早起来就去生煤炉。家里烧的煤球炉,是铁皮做的,厚重敦实,我用双手拎起来,挪两步就得停一下,费了好大劲才拎到弄堂里。首先要掏尽昨宵的煤灰,然后在炉膛里铺上废纸,放入数根木材,搁上几块木炭,最后拿着火钳,夹入七八颗乒乓球大小的煤球。前期铺垫完毕,接着划上一根火柴伸进炉口,点燃纸片,拿起蒲扇轻微扇动,引燃木片,继而加大扇动的风力,直到炉口冒出的蓝烟由浓变薄,底层的煤球慢慢泛上了碎红,才算大功告成。生煤炉是一门技术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知道末代皇帝溥仪,两张报纸也没将炉子点燃。据说溥仪特赦后,在家中生炉子,搞得天井院子都是刺鼻的纸烟,炉子却一直点不着火,原来他将炉膛里的报纸、木材和黑煤压得太实了,上下不透气,自然无法点燃。他通过这件事,还琢磨出了夫妻相处的道理:双方太近了没有空间,等同于炉中没有氧气,出现不了爱情火花,只有彼此保持适当的距离,爱情的火苗才会越烧越旺。
中学期间到黄渡学农,有一阵我经常参与烧大灶。那时,灶头上支着大铁锅,倒米加水,火钳拨动柴禾,火势烧至最旺,煮沸后舀出多余的米汤,用筷子插出一些气孔,下面撤下几根柴禾,小火慢慢将米饭焖熟。这样一锅柴火饭,粒粒饱满,米香四溢。开门七件事,事事平淡,但是件件真切,屋檐下的柴禾炊具、菜肴米饭,值得我们敬事如仪,因为从烟火中熏出来的日子,才是有滋有味的。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