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皇帝,宋徽宗赵佶可能并不称职,而作为艺术家、文学家,他绝对够格。对于与他同时代的大才女李清照,他十分欣赏,甚至曾公开表达爱慕之情。
设宴请才女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就已誉满文坛。她不但作词功夫了得,还写下了《词论》,评论柳永的词过于艳俗,欧阳修、苏轼的词音律不通……太学学生赵明诚对李清照的才华钦佩不已,便与父亲赵挺之一起上门提亲,李清照之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同意了这门亲事。
元符三年(1100年),在宋徽宗登基之前,朝野里盛传着大才女李清照与赵明诚欲结秦晋之好的事。尚为端王的赵佶对李清照的才名早就有所耳闻,当他读到李清照的小令《点绛唇》后,更是为李清照的活泼、调皮、清新惊艳到了,自此对才貌双全的李清照深为爱慕,又想起才女已名花有主,不禁惆怅万分,日思夜想中竟然产生了约会李清照的念头。正好刚下了一场春雪,便让人送去粉红请柬,请李格非携长女李清照到端王府参加梅雪诗会。对于端王的垂慕,李格非既突然又有些惊喜,李清照却表现得十分平静。父亲询问时,她反问道:“父亲说我去好还是不去好?”李格非正犹豫如何回答女儿,李清照又表态说:“明诚去我就去。”李格非有些失望,却也尊重女儿的选择:“这样也好,等你与赵明诚完婚后,再一同前往端王府拜会。”
诗会那天,赵佶见到李清照没有赴会,便询问了一句:“李家小姐怎不曾见来?”正在李格非不知道如何回答时,宾客周邦彦笑着代为回答:“如今她正是和赵公子难分之时。”赵佶闻言心有不快,不喝酒,不言语,客人们很快识趣地提前告辞了。
亲笔抄词作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了二十一岁的赵明诚。婚后二人情投意合,琴瑟和鸣。然而,幸福的日子并不长久。先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划为元祐旧党流放,后来赵明诚兄弟也被罢官,赵明诚和李清照一起回到老家青州隐居。那十年间,赵明诚和李清照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古书文物的校勘和刻写上。李清照说:“多希望能这样安乐生活一辈子。”
然而,赵明诚和她的想法渐渐有了出入,十年的苦困,已令他对这样枯燥的生活感到厌倦了。
宣和元年(1119年),赵明诚准备进京处理赵家老宅的事,然后以祖传的汉印作为见驾礼,求得皇帝的接见。他偷偷地找到当时已是御用文人的周邦彦求助,周邦彦说:“我有一计,但要夫人出面。”赵明诚要求李清照陪他进宫献词,两人因此发生了争吵。不想夫妻感情因此出现隔阂,李清照只好神色漠然地跟着丈夫来到皇上的书房——睿思殿。赵明诚对引路的内侍不停地说着感谢,并取出一块条玉送给内侍说:“烦请还能快一点禀报万岁。”这时李清照突然发现一幅赵佶亲笔书法,悬挂于墙上: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替她挡灾祸夫妻二人从早上等到日过中午,还未见到宋徽宗,原来宋徽宗因为后宫妻妾争宠的琐事耽误了会见。百无聊赖中,李清照按照赵明诚的要求写了一首《念奴娇》,已经填好一半。李清照本来就觉得为了丈夫的前途献词于皇上,是很丢面子的事,又看到赵明诚贿赂内侍,因此忍不住抱怨说:“太过分了。”赵明诚听罢怒道:“你以为自己才华横溢,大家都求你写?你以为还是当年在汴京的时候吗?”面对斥责,李清照将笔掷在案台上,赌气说:“我意兴全无,不想写了。”说罢扬长而去。却说被俗事缠身的宋徽宗突然想起等候召见的赵明诚夫妇,一路疾走,连忙交待内侍张迪:“赶紧留他们夫妇二人用午膳。”可此时李清照和赵明诚已争吵完毕,一前一后走出宫门。宋徽宗知道后叹气道:“赵明诚宣他自然会来,但他的夫人我却不一定能请得来,罢了,还是一个缘字,我与李清照如此无缘!”
之后,权臣蔡京拟好了治罪赵明诚不守信约害皇帝空等的奏章,宋徽宗看后说:“见与不见,是小事,像李清照,词名是真,才学是真,只不过所嫁赵明诚时运不济罢了,何必小题大做?”蔡京知道皇帝有心维护李清照夫妇,便作罢了。而自此之后,宋徽宗与李清照再也无缘相见。
文字:洛轻尘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