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8510528811 广告:18510528811

西晋何曾是第一个知道馒头怎样才好吃的人

2021-12-28 来源:

各行各业在逐渐恢复正常运营,门口的馒头店也开始正常经营了,甚为开心,免了自己动手。

面条、馒头是家里必不可少的主食,疫情防控,买啥都不方便,最麻烦的是街上卖馒头的都不出来了,只能自己蒸。以前蒸馒头是个技术活儿,要发面,要有碱面,用碱量则是个技术含量不低的活儿。碱正好,又白又胖的大馒头出笼就忍不住吃一个。若碱小了,馒头发不起来,还有一股子酸味;碱大了,那就是蒸了一锅“黄梨”。现在有了酵母粉,蒸馒头简单多了。按照配比和饧面时间,蒸出能吃的馒头还是不在话下,最多是品相好歹的问题,但是少了点过去的味道。

这家半年前开的馍铺主打手工纯碱开花馍,先买了俩尝了尝,有碱味,有面香,回味微甜,是过去的味道。于是大力推荐,朋友们隔段时间必定买走一大兜子。

这开花碱面馍的味道,早在两晋时期就有人懂得它的好,非开花馍不吃。

这个人叫何曾。馒头非开花的他不吃,因此被史学家特意书写了一笔,《晋书》上说,他“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又说他“日食万钱,犹无处下箸”。

何曾是西晋时期的开国功臣,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吃货。史书说,这个人觉得御厨做的食物,都没法吃,要吃自家厨子做的饭。史家们自然是会站在批判何曾奢侈靡费的角度下笔,从吃货的角度看呢,何曾绝对味蕾比一般人更敏锐,更懂得吃。

就拿开花馒头这件事来说,何曾之后唐宋之时,杜甫、苏轼还有陆游都用过何曾吃馒头的典故。苏轼说,“炊裂十字琼肌香”,显然也同样认为开花馒头比一般馒头要更香甜。

这恰恰就是证明何曾和苏轼同为美食家的重要证据。从蒸馒头的技术角度上说,想要蒸出开花馒头,条件就是发面和用碱恰到好处,只有酸碱中和到一定程度,在大火蒸汽作用下,才能裂开花。

以前蒸馒头时,曾有邻居讲过蒸开花馒头的一个小窍门,那就是发好面,用好碱面后,舀一勺白糖和面扑一起揉匀,切成面剂子,搓圆上屉,蒸出来保证每个馒头都是开花馍,口感确实很好。后来懂得了,揉面时加入白糖,其实是起到了催化发酵的作用,让酵母能更好地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令馒头变得松软膨胀,开花就变得很容易了。

不过,在何曾那个时代,白糖还没有产生出来,要掌握好发酵和酸碱中和,蒸出开花馒头的技术水平还是很值得夸耀的。假使馒头确实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创造,那么从三国到两晋,蒸馒头的技术应该还在不断揣摩完善中,何曾家的厨师能蒸出开花馒头证明在此项技术上已经有很好的经验。可以说,何曾应该是第一个知道馒头蒸到什么标准才好吃的人。

至今蒸馒头如果用自己发酵的面,需要多少碱面来中和,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技术活儿,全靠经验把握。

只有面的酸碱中和到最佳状态,馒头中淀粉转化为糖分的那丝甜香才能品尝到。所以说,何曾是一个味觉很敏感的,段位相当高的吃货。只可惜他撰写的《食疏》未能流传下来,也就无法得知他品尝过什么美味了。


来源:山西晚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