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4日为第六个“国际HPV知晓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让世界少一份忧虑”。当下,宫颈癌已成为女性朋友们关注的热点,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也被称为“红颜杀手”。
据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统计,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达60万例,死亡病例约34万例,平均每一分钟就有1名女性罹患宫颈癌,每2分钟就有1名宫颈癌患者死亡。2020年,中国宫颈癌新发病例接近11万,死亡病例近6万,约占全球的1/5,严重威胁我国女性健康。
宫颈癌高发,跟HPV病毒感染息息相关,因此,降低HPV感染带来的伤害,成为预防宫颈癌的关键。
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元凶”。近年来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呈现上升和年轻化趋势。近期媒体一则13岁女孩罹患宫颈癌的消息更是冲上热搜,河南开封一名13岁女孩在6岁时被确诊为宫颈癌,为了治疗,9岁时便切除了子宫。该事件刷新了公众对宫颈癌的认知,6岁女孩患上宫颈癌的原因尚未可知,但宫颈癌会威胁各年龄段的女性健康,也是一种事实。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宫颈癌都与HPV的感染有关。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200多种HPV型别,并根据能否引发癌症将HPV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中国女性约98%的宫颈癌由高危型HPV导致,持续的HPV感染还可能会造成肛门癌、阴道癌、口咽癌等多种疾病及癌前病变。HPV16和18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高危型HPV,可以引发约70%的宫颈癌。虽然低危型HPV6和HPV11不致癌,但是会引发90%以上生殖器尖锐湿疣,常在青年男女中传播,而且容易复发,治疗非常痛苦,也不应忽视。
中国女性HPV流行具有本土特点。在不同的地域和人群里,高危型HPV的流行情况也会有所差异。一项汇总了中国170万女性的研究报道显示,中国女性最易感染的高危型HPV前三位分别是HPV16、HPV52、HPV58,感染率分别为2.8%、2.7%、1.7%。另据《子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显示,我国HPV52和58型感染率高达14.7%,相比全球平均水平高了近乎两倍,需要我们格外重视。
接种疫苗为有效预防手段。HPV疫苗是目前唯一一个明确可以预防癌症的疫苗。目前市面上有三种HPV疫苗可以选择,分别是二价、四价、九价。二价覆盖HPV16、18两种高危型别,可预防约70%的宫颈癌。四价在二价的基础上,额外覆盖HPV6、11两种低危型别。九价则在四价的基础上,又额外覆盖5种高危HPV型别,包括中国女性中最常见的HPV16、18、31、33、52、58,尤其是能预防中国女性高感染的HPV52、58型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主任曹清介绍,中国女性HPV感染率按年龄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在17-24岁,第二个高峰在40-44岁。因此,如果在9-16岁进行接种,可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同型别HPV的感染。
此外,如果已经接种了二价或者四价,还能不能再接种九价呢?广州市天河区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预防接种门诊负责人胡丹丹主任表示:“九价HPV疫苗说明书提到,如果全程接种了3剂次的四价HPV疫苗以后,要间隔至少12个月以后,可以再接种3剂次的九价HPV疫苗。此外,我们不主张在接种HPV疫苗的免疫程序内进行不同价型疫苗的互换。”
消除宫颈癌全国在行动。目前,接种HPV疫苗作为宫颈癌的一级预防措施正在全球范围内被很多国家和地区推广并实施。2020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呼吁在2030年实现“90-70-90”目标。即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完成HPV疫苗接种,70%的妇女在35岁和45岁之前接受高效宫颈癌筛查,90%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确诊患者得到规范治疗和管理。
为预防宫颈癌发病和降低宫颈癌发病率,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民政部等十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通过接种HPV疫苗、筛查、治疗等三级预防措施有效防控并最终实现消除宫颈癌。
此外,2022年九价HPV疫苗获得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适用人群从16—26岁女性扩大为9—45岁女性,目前,包括浙江、上海和江苏等在内的全国二十多个省份已开展九价HPV疫苗扩龄后的接种工作。
当下,越来越多的城市也积极投入或参与到宫颈癌防治中,推动当地适龄女性的HPV疫苗接种和宫颈癌筛查,积极响应《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为创造一个没有宫颈癌的未来贡献力量。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