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妈妈走了,走得平静安详。她弥留之际,我赶到万芳医院加护病房,紧握着她微温的手,在她耳边低声地说:“妈妈您好走,我们结缘64年,来世再做母子,好不好?”
妈妈生长在湖南宁乡一个书香世家。父母知书达礼,她幼受庭训,从小聪慧善良。
我们家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小孩自然比较亲近妈妈。当妈妈调到石门水库工作的时候,就把读小二的我和小妹带去。白天我们到龙潭的三坑国校借读,下午回宿舍跟妈妈共进晚餐。民国47年的台湾,既无电视、计算机,电影院也少,妈妈就利用晚间,教我读《古文观止》。数十年来,每次回忆当时妈妈灯下教子的温馨画面,就感动不已。这次妈妈在加护病房的初期,意识清楚。探病时,我背《桃花源记》给她听,背对了,她点头;背错了,她摇头。我们重温了50多年前母子共享的快乐时光。现在妈妈走了,我不敢再碰《桃花源记》,深怕自己控制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
妈妈贤淑多才,照料八口之家,五个幼儿。白天上班,晚上有时还要兼课、做饭,十分辛苦。爸爸好客,常邀朋友小聚,妈妈因此烧得一手好菜,很受欢迎。妈妈也会织毛衣、做衣服。家中有一台缝纫机,就是她贴补家用的利器。我们姊弟妹念小学、中学的制服,很多是妈妈亲手做的。当年父母的薪水微薄,妈妈能烧菜、做衣服、织毛衣,节省了不少支出。我初中一年级暑假,参加童子军露营,学会了做红烧茄子。回家后做给妈妈吃,她看到13岁的儿子居然懂得做菜孝敬妈妈,开心极了!也因为妈妈会做菜,我的四个姊妹不但能做菜,还会做整桌酒席。
妈妈从我们小时候开始,就教我们要勤俭、诚实、清廉、爱国;要读古文、读英文、练毛笔字。病中跟我们笔谈时,她还写着:“你父亲和我,一生不贪财。”家中建立勤劳奖金制度,鼓励做家事,养成子女劳动与储蓄习惯。
两年多前,我们知道了妈妈有肺部淋巴瘤,我很感谢大姊提出大家一致认同的方法——要给妈妈最后的日子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进医院的两个星期前,大姊还带妈妈去看国际兰花展。只有最后的这三个星期她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但她仍然非常幽默,和我们谈以前的趣事。我们要她做一个兰花手的姿势,她会刻意用两只手来做,还上下摇动,逗得我们大乐,病房常有笑声,完全没有受苦的样子。母亲走了,她留给我们两件世上最宝贵的遗产——母爱与家教。
文字:马英九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