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8510528811 广告:18510528811

石鼓文的千古传奇

2022-02-23 来源:山西晚报

关于传世石鼓文,历史上还发生过一件寻找、转移、珍藏十面石鼓的文博雅事。
  

据专家研究,先秦的十面石鼓呈鼓形,为花岗岩材质,高约一米,直径约60厘米,每个重约1吨,其中石鼓上用大篆金文体字迹刻勒着打造石鼓的历史缘由,是战国时有关祭祀、巡幸史料记载的珍贵遗存,另九面上则各刻着一首四言诗,共有400多个大篆体古文字。这些字可谓一字千金,其文物价值不可估量,比秦砖汉瓦更显珍贵。竣工后的千余年间,由于沧桑变化,竟默默无闻,静躺在凤翔府陈仓群山中。
  

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石鼓也欣逢盛世,于贞观元年(627),在北阪一带深山中,偶然被发现。
  

至唐肃宗时(756-761),虽值安史叛乱战火炽烈,肃宗仍想将石鼓运回,可惜无暇顾及,终成遗憾。他只能让人严格保密,待机会再办。此后,又历经了代宗、德宗、顺宗三朝共约50年之久,石鼓仍弃置在荒山荆棘丛中。
  

直到唐宪宗平定了淮西吴元济、山东李师道叛乱,基本统一天下后(812),才在韩愈、郑庆余等人的努力下,将石鼓从草丛中挖出,运回雍州孔庙,可惜丢失了那面最重要交代制作缘由的作原鼓石。这一惊世发现,轰动朝野。杜甫曾为之作诗赋,韩愈则写有《石鼓诗》,并多次上奏,才将之运回了长安,妥善保管。欧阳询、褚遂良等大书法家见到石鼓拓本上古朴典雅、圆润大气的字迹,均赞叹不已。
  

五代战乱频仍,盗匪横行,连那九面石鼓也不知去向。
  

直至宋仁宗时(1023-1063),这位尊崇文化的皇帝特地命人查寻这些国宝,却没人敢奉旨,而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竟自告奋勇去办,结果只找到九面,怕被治罪,他就模仿伪造了一面,难免因“欺瞒”的罪名受到处罚。不过,在宋真宗太平兴国三年(1000)前后,事情突然峰回路转。一位民间收藏家在磨刀匠铺突然发现作原鼓石,并凭经验认定这就是久无踪迹的实物真迹。经过一番周折,才使十面石鼓结束了190年之久的离散,十“兄弟”终得聚首。
  

经过十七八代人的努力,总算圆了许多关爱文物前贤的梦想。宋徽宗时,又给这些石鼓包了层金箔,遂成金鼓。元代无文,金箔被人剥去,而将石鼓丢弃。
  

后来,在元代学者虞集(1272-1348)的呼吁下,石鼓才被运到元大都国子监安放。明清至民国,均将石鼓奉为镇国之宝。直至1948年,蒋介石败逃台湾时,又将石鼓运到下关,已装进机舱,但因超重载不了,又不得不再搬下来,仅带走较轻便的大批珍贵文物,而丢下这十吨石头,仓皇逃命。
  

全国解放后,这批无价之宝才得以存放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就是石鼓乱世隐没,盛世再现的两千年传奇。这也彰显了历代统治者在日理万机的繁忙间,仍没有忽视文化建设的华夏人文传统。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也是华夏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顽强生命力和文脉长存的深层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