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在每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深处,都有其难以言说的苦难与伤痛。为此,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或悼念,或铭记,或警示,或反思。比如,中国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哭墙”、俄罗斯的“悲伤之墙”,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死亡墙”,等等,均是如此。这些承载着民族苦难记忆的建筑物,静静地矗立着,以无声的形式,诉说着历史。
如果说近代中国的百年史是一部苦难史、耻辱史的话,那么,日本无疑是其中的重要推手。它不光两次入侵中国,更是在1937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使30万中国人倒在血泊之中。
对国家和中华民族来说,这是一道泣血的伤疤。198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开放。当时限于条件,仅在纪念馆门口写有“300000”的数字,提醒前来参观的人们当年的屠杀之巨。但抽象的数字很难让人产生更多共情。
1995年,在纪念馆南面建起了在大屠杀中遇难者的名单墙。初建时,墙上刻有3000个姓名,象征被日军屠杀的30万中国同胞。随着史料考证与相关研究的深入,不断有新的遇难者姓名被发现并增刻上墙。2010年12月12日,“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延长工程开工。“名单墙”现全长43米,高3.5米,上面刻有10665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姓名。
尽管很难做到将30万遇难者的名字全部具体化,但名单墙的诞生,改变了抽象数字带来的距离感,它告诉人们,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曾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密密麻麻的名单让前来参观的人们震惊,让人仿佛听到30万遇难者的愤怒与呼号,更让人深刻认识到,当国家积贫积弱时,很多个体根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对那些在大屠杀中失去亲人的民众来说,名单墙是一种告慰,是寄托哀思之处。
2014年,我国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每年公祭前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都会把一年来收集、核实的新增遇难者名单镌刻在名单墙上。
潘前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