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晴朗的上午,记者走进了山西省左权县桐峪镇上武村。这里被四面秀美翠绿的太行崖壁围绕着,与土墙灰瓦的乡村房屋一起构成了一幅惬意的田园图景。
图为被太行群山围绕的上武村。
中国外文局驻左权挂职干部、桐峪镇党委副书记罗南杰是上武村的包村干部,正盯着村里的几个工程忙前忙后。“看,这是当年的‘前方鲁艺’(又称‘上武村鲁艺’)旧址,还有当时木刻版画的作坊旧址。我们现在重新整修一下,能更好的向游客们开放,也为左权县桐峪片区的写生驿站做准备。”
图为上武村村景一角。
这是个不大的小院。门两侧立着石头桩,院里一盘石磨,一棵小树,两层的破旧老屋写着历史的沧桑。这里曾经热闹非凡,院内挤满了鲁艺的师生——他们为革命而歌、为革命而画、为革命而书。
图为正在修缮的小院。
罗南杰告诉记者,80多年前的1940年元旦,以李伯钊为校长的“前方鲁艺”在武乡县下北漳村成立,同年11月,八路军总部、中央北方局等军政机关由武乡转移至辽县(现左权县)麻田一带,“前方鲁艺”随八路军总部转移,最后驻扎桐峪镇上武村,由此在这里开展了形式丰富、成果丰硕的抗日文化工作,成为“前方鲁艺”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因日军残酷扫荡,1942年5月至9月18日,前方鲁艺人员陆续离开上武村,学校转换多种办学形式继续为抗战服务。
沿着陡峭的楼梯,步入鲁艺旧址北房二楼。在墙壁的北、东、西三面墙上,记者看到有至今仍清晰可辨的党旗、军旗、抗战标语等。
图为“前方鲁艺”留下的革命标语
“这些都是当时我们的八路军‘官方’绘制并留存至今的,在众多鲁艺旧址中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罗南杰介绍,上武村曾经有八路军129师轮训队、卫生学校、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本部等驻扎在此。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先后在此讲话、授课、研究作战部署等,周边有一系列历史遗迹、文物旧址。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住着咱们的鲁艺学员。”罗南杰介绍,上武前方鲁艺为抗日部队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培养了一批重要的艺术骨干人才和文化干将,这些学员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美院、中央戏剧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文艺院校的发展和国家的文化建设都作出了贡献。
上武村和左权的许多村庄一样,处处有红色革命的遗迹。罗南杰介绍,在1942年5月大扫荡中,有至少三十余名前方鲁艺师生英勇报国,与同期牺牲的何云等新闻烈士一起,留在了太行山的青山绿水间。
同时,前方鲁艺还有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宣传队战士等国际志愿同志,其中还有延安鲁艺一期学员、“军歌之父”郑律成,曾经还有村民看见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志愿医生,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战斗,因此上武前方鲁艺也是“国际的鲁艺”。
为了纪念前方鲁艺这段历史,并弘扬“为人民服务、为时代而歌”的鲁艺精神,经和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商定,左权县委、县政府投资在上武村前方鲁艺旧址西侧200米处兴建“前方鲁艺历史文化纪念馆”,同时推动当地的乡村振兴。
图为正在建设的纪念馆。
据介绍,纪念馆占地约5.3亩、3531平米,总建筑面积1786平米。目前纪念馆正在后期施工和推进布展中,预计6月份完工。
在不远处的桐峪镇,一座太行山水风格的写生驿站也即将完工交付运营。届时,驿站将承载红色旅游与山水写生等多种功能,可同时接待300余人食宿。上武村,将又一次融入到历史的潮流中去,这一次是乡村振兴。
图为桐峪镇写生驿站。
颇具象征意味的是:临行前,太行山脉笔架山下,罗南杰兴致勃勃地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其中的两张照片:1940年初,八路军战士们在这里训练演习,为新中国的成立蓄力积淀;83年后的今天,随着桐峪写生驿站的拔地而起,老区左权为乡村的振兴探索出了新路径。
图为罗南杰向记者展示的老照片。
图为新的写生驿站在桐峪镇拔地而起,与老照片形成呼应。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