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8510528811 广告:18510528811

邂逅多彩大明

2023-05-1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image.png


在“邂逅·多彩大明1573——万历文物主题特展”现场,一位老人在给孩子和明代人物卡通立牌拍照。


image.png


国家典籍博物馆“邂逅·多彩大明1573——万历文物主题特展”上展出的“金翼善冠”。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供图


  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至1572年,明朝走过204个年头,历经12代帝王更迭。1572年农历五月,明穆宗朱载坖驾崩,六月,太子朱翊钧即位,次年改元,是为明第十三代皇帝,即“万历皇帝”。


  日前,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主办的“邂逅·多彩大明1573——万历文物主题特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展览中有40余件展品为首次公开亮相。


为观众了解明代打开一扇窗


  此次展览选取了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时期的代表文物。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段,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对外联络处处长冯雪告诉记者,在明代皇帝中,万历皇帝在位时间最长。“另外,万历皇帝富有争议,有很多关于这一时期的史学著作和文学影视作品,大家并不陌生。但在这棵‘树木’之外的‘整片森林’里,还隐藏着许多值得关注的故事。”


  “譬如,江西景德镇在万历年间产出大量瓷器,产品装饰繁缛、色彩华丽,具有很高的工艺和审美价值;在‘南澳1号’沉船现场打捞出的青花瓷器,佐证了万历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瓷器贸易往来与高超的烧制水平,这些沉睡于水下的精美瓷器作为重要物证,实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欣欣向荣。在我们的展览现场都有展示。”冯雪说。


  作为万历文物主题特展的策展人,王宴姝表示,万历时期,社会思想活跃开放,艺术探索自由大胆,文化、科技等领域成就辉煌。比如李时珍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的《本草纲目》,是中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时至今日,仍是可据以了解中草药功效的重要著作;刊行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的《牡丹亭》,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浪漫奇幻爱情,传唱至今;成书于万历年间的《农政全书》是集中国传统农学之大成的代表性著作,呈现了明代农业发展状况以及水利科技成就……这些历史信息通过现场书影展板,为观众了解明代打开一扇窗。


将珍贵文物带到观众面前


  公元1620年,万历皇帝驾崩,葬入定陵。本次展出的大多数文物就出自定陵。


  讲起以明十三陵定陵为切入点的契机,冯雪表示,一方面定陵出土文物量大,可以一探万历时代的风貌;另一方面也希望讲述明十三陵所藏文物的故事。“去年12月我应邀参加‘2022明文化论坛’学术会议,与相关人员交流时了解到景区内展厅面积有限,很多文物‘躺’在库房里不曾与世人谋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有了将它们带到观众面前的想法。”冯雪说。


  策展团队选了100余件可展出文物,包括40余件首次亮相的展品。与此同时,获得其他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地支持,汇集来部分文物,还得到一些无法运至现场文物的电子版授权,汇成此展。


  关于展览名称的确定,王宴姝表示,策展团队希望能凸显万历时代的特征,最终确定使用“多彩”一词来彰显这一时期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同时加入“1573”(即万历元年)这一元素,点出万历时代的“起点”。


多角度描绘万历时代风貌


  展览分为3个单元——介绍明朝皇家礼制的“以礼永续”、展现手工艺技术的“物里乾坤”以及体现外交贸易的“放眼世界”。不论哪个单元,都能感受到万历时代的社会万象。


  王宴姝以位于展区第一单元的重磅展品“金翼善冠”举例说,这件文物通体用金丝打造,它是皇家身份与等级制度的象征,更是明代金银细工技艺的集大成之作。介绍词从手工技艺的角度切入,为观众认识“金翼善冠”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漫步展览,还可以看到烧制难度极高的大件瓷器青花云龙纹大缸,运用掐丝、镶嵌等方法做出样式复杂的各类金簪玉坠……这些文物背后蕴藏的细致工艺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展区的第二单元展出了涵盖日常生活的实用之物、把玩鉴赏的艺术之作以及内廷的皇家器具、民间的手工艺品等功能多、来源多的手工业产品,观众仍可以从一系列金银器、瓷器中尽情感受万历时期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


  策展团队在展区第三单元设置了许多展板,用以展示各类刻本抄本的《牡丹亭》《徐霞客游记》《本草纲目》以及中外交流产出的思想成果等,还专门设置一块区域展示“南澳1号”沉船现场打捞出的瓷器,生动地展示了万历一朝异彩纷呈的思想发展、对外经贸交流状况。


拉近文物和观众的距离


  走过整个展览,还能感受到其间的趣味与活力——这种活力源于积极与展览“互动”的参观者。


  在一排明代人物卡通立牌处,小朋友与其合影留念;大家与坐在明代书房造景里的非玩家角色聊天,开启对话;不少观众拿着展区出口处的印章蘸蘸印油,在自带的本上盖章。印章花纹元素取自万历年间的文物,颇具纪念意义。


  冯雪表示,为了激发观众深入探索这段历史,本次展览设置了丰富多样的沉浸式体验环节。同时在文物介绍方面,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方便观众理解。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以明仇英作《清明上河图》为背景,利用灯光、纱帘搭造出的封闭式空间,观众打卡拍照后,可以细细比对它与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的不同。


  出于保护原因,南京博物院藏《坤舆万国全图》,辽宁省博物馆藏《清明上河图》(明仇英作)、《两仪玄览图》等展品实物无法“亲临”现场,只得以高清晰度影印版形式与大家见面。观众只看复制品不尽兴、想去这些博物馆一睹文物真容,也是策展团队的期待。


  在王宴姝看来,大家试图对比展品、尝试挖掘个中联系,横向上能够理解一个时代的整体社会风向,纵向上能够感受历史发展脉络,这些都有助于活化利用文物,借助文物加深公众对历史、对文物的认知。


文字:王晶玥

图片:王晶玥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