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中国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西考古博物馆当日免费开放,推出系列活动,包括连线考古现场、新展开幕、科普讲座、新书发布、考古研学等,一场文化盛宴尽享文物保护利用成果。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文物保护留存熠熠发光的历史足迹。6月10日当天,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将向社会公众开放5处考古现场,分别是刚刚获得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兴县碧村遗址、创建了山西省第一座“地下考古方舱”的垣曲北白鹅考古发掘现场、正在探寻夏文化奥秘的夏县东下冯考古遗址现场、晋城沁水的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八里坪考古遗址现场、高平十中墓地的主动考古发掘现场。公众通过走进考古现场,深入直观了解考古学和考古工作,增进对家乡历史和优秀传统古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
从罗盘、卷尺、平板仪,到无人机、激光扫描仪,考古测绘装备经历了多次迭代更新,从仰韶遗址考古发掘和绘图开始到新时代多源感知、全时空集成的考古测绘体系,中国考古测绘走过了百年非凡历程。作为考古信息记录的基本手段,考古测绘不仅留住了消逝文明重现时的精准瞬间,也成为打开历史之门、探寻历史真相的一把钥匙。“准望大地,是寻是尺”考古测绘科普展,6月10日开展,聚焦田野考古测绘,分为“度量—从尺度观念到科学学科”“淬炼—中国考古测绘的百年历程”“论坛—考古测绘的现在与未来”三个单元,展示测量的发展史及测绘学科的形成、考古测绘的百年历程、考古测绘在具体遗址中的应用及考古测绘的延伸问题与思考。
“了不起的考古”系列绘本,让孩子了解、亲近出土的国家瑰宝,让孩子们在考古中感受历史文化,带孩子们走进考古遗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孩子的心灵。“了不起的考古”系列绘本《寻踪西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发布。
“寓礼于器—商周礼制与玉文化”讲座,6月10日上午在太原文庙大成殿月台前举办。主讲人吉琨璋,从事田野考古三十余年,他从西周礼制社会讲起,周初,周公制礼作乐,将整个社会纳入礼制之下,使社会呈现有序状态,周人寓礼于器,青铜器、玉器承载着礼的使命。周人赋予玉文化新的涵义,成为新社会治理需要的思想载体,成为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灿烂一页。10日下午还有一场讲座,主题是“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主讲。
“记录与再现”考古绘图与摄影社教研学,6月10日邀请9岁至12岁青少年参加,由主讲人带领参观相关展览,并科普考古绘图与文物摄影的相关知识及技巧,让参与者触摸“文物”,现场体验完成一件器物的考古绘图与拍摄。文庙古建绘画课堂,6月10日下午在太原文庙棂星门前开课,主讲人教授青少年古建绘画基础知识,指导青少年创作出自己笔下独特的太原文庙。“小小考古探险家”触摸历史、探古寻踪社教研学,6月11日分上下午两场,依托“考古的温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安辨雄雌—山西出土兔文物展”“绣罗童裳—馆藏近代童衣装饰纹样展”,设计“考古”任务卡,引导青少年在展厅中找到对应文物,并记录文物名称、年代、发掘地点及对文物的自我感受和认识。
文字:陈辛华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