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8510528811 广告:18510528811

晋南三线上燃烧的激情

2021-12-29 来源:

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秋天,我们这些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召唤,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时,我怀着满腔热血,来到一个正在晋南中条山基建中的国营红山机械厂工作。工厂指挥部设在老乡的一间窑洞里,职工食堂就在生产队大院里,职工家属借住在老乡的窑洞里,或者住帐篷。在那激情涌动的岁月,我们为了赶超工程进度,经常是吃住在野外。
  

记得有一次,我突染重感冒卧床不起。指挥部(后来的工厂党政部门)和连里(后来的车间)的领导和同事们一拨儿接一拨儿地来指挥部卫生所看望我,师傅和战友们一直守在我的身边。我一直在输液,直到第二天早上才退烧,守在我身边的师傅和战友们露出了笑脸。大家知道我一天一夜水米未进,急得问我想吃啥,想喝啥。我却默默地低下了头,一声不吭。师傅急着问我:“你这是怎么了,一句话也不说?”在大伙的反复追问下,我才眼泪汪汪、吞吞吐吐地说:“我想吃娘做的炝锅面。”师傅一笑,说:“这好办,我这就回去让你师娘做。”就在大伙争先恐后都要给我去做炝锅面的时候,师娘急匆匆地拎着个保温饭盒来到我面前,笑眯眯地说:“快趁热吃,师娘给你做了炝锅面,特意放了鲜姜和葱花,一发汗保证你就好了。”说着,师娘把特意放了两个荷包蛋的面条倒进碗里端给我。
  

当时,我越看师娘越像是我娘,也不知道是激动还是委屈,噙不住的热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洒落下来。师娘赶快用颤抖的手为我擦去泪水,“别哭了,从今往后有师娘照护着你呢,保证不会让你吃苦的!”一碗炝锅面吃得我心里热乎乎的,我感受到了来自组织和同志们的温暖,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在我的身后有最坚强的靠山。就是从那天起,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闯不过去的“火焰山”。
  

20世纪80年代初期,工厂进入边基建边生产时期。当时,每个职工的工资都很低,除了自己一家人的生活支出外,所剩无几,有的家庭开支困难,如果家里遇上突发事件急需用钱,真的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由此,我们车间组织起了职工互助会,每人每月拿出5元钱,交给车间“互助会”集中掌管,专门用于帮助那些急需用钱的职工。
  

记得我们车间有一位家在农村的机电维修工,平时我们都亲切地叫他“李师傅”。有一次,李师傅的妻子突然出事,邻居赶紧拍一份加急电报叫他回家。李师傅匆匆走后,车间“互助会”就开始筹备钱了,然后,由车间党支部刘书记和工会主管车间“互助会”的我带着全车间职工凑的300元互助经费直奔李师傅家。当我们赶到李师傅家时,李师傅的妻子已经被送到了县城医院,我们又立即赶到县医院,见李师傅正抱着车祸后生命垂危的妻子掉泪。当时,李师傅正因交不出押金发愁,他做梦也没想到,车间“互助会”会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帮他交上押金。他对我和刘书记说:“从今往后,我就把我这一百多斤交给咱们车间了!”后来,李师傅年年被评为厂里的劳动模范,还是我们车间“互助会”里的最佳会员呢!
  

正是这小小的车间互助会,让我们在那艰苦的年月里不叫苦,聚在一起拼命干,提前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当时,在我们这个半军事化的工厂里,无论是开动员会,还是参加大会战,到处都是一片军绿色。只要一声令下,冲在最前面的肯定是转业兵。
  

有位叫赵顺子的转业兵,1970年从北京军区转业时,完全可以留在首都工作,可他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毅然来到我们这个地处中条山革命老区迥马岭的军工厂,开始了肩挑人扛、风餐露宿的三线厂创业。在我的日记本里有这样的记载:1978年的秋天,当时为了早日完成填补我国国防建设空白的军品研制任务,赵顺子在总装线上连续奋战七天七夜,直到振军威壮国威的军车一举原地发动成功后,他和工友们才原地休息。当我问起就着炖土豆,吃着玉米面窝头的他,苦不苦时,他笑着对我说:“不苦。”我又问他:“为啥不苦?”他笑着边吃窝头边对我说:“因为吃苦最光荣。”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和工友们欣赏着用自己的双手装配出来的新型军车,笑得好幸福,什么苦和累早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老厂长杜芸田,1970年积极响应党的召唤,举家来到厂里。到1973年,依照政策,作为独生子女,杜芸田可以调回河北邯郸市父母的身边照顾两位老人。可是面对工厂的筹建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他做通了父母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厂建设中。“文革”结束后,组织上给他生活在北京的岳父平反,并且允许身边无子女的老干部,可以有一个子女举家调进北京。当妻子把这个消息高兴地告诉杜芸田时,我国首台坦克架桥车的研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作为研制组里最年轻的技术骨干,他怎能在这个关键时刻退出呢?思来想去,杜芸田对爱人说:“还是等下次吧。”一贯支持丈夫的爱人,含着眼泪对自己心爱的人说:“我听你的。”于是杜芸田又毅然放弃了调进北京的机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研制生产当中。
  

地处偏僻,生活艰苦,任务艰巨……这是当时“三线”生活的写照;可集体的温暖、精神的充盈、真情的滋养,让这种生活成为浇灌心灵的幸福之水,永远流淌于记忆中。如今,当我在夕阳下回首往事的时候,曾经发生在我身边的那些充满情和爱的故事,仍让我激动不已。虽然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从那种经历中析出的生活意蕴却永远是鲜活的。作为一种记忆,它能为我们今天追求幸福感提供什么借鉴和启示呢?



来源:山西晚报

出处:牛润科(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