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8510528811 广告:18510528811

夏日炎炎 你“光敏”了吗?

2023-07-17 来源:广州日报

  “每到夏季,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暴露的皮肤部位会经常反复地出疹子,而且很痒,晒太阳后还会加重,这种情况下需要注意一种跟光线相关的疾病——光线性皮肤病。”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党委书记朱慧兰教授提醒,随着暑假到来,又将迎来人们顶着烈日出行的旅游旺季,学会如何正确防晒,则是预防这类皮肤病的关键。


“阳光过敏”你听说过吗?


  “朋友都说我每次出门都很夸张,全身都包得密密实实的。”46岁的陈小姐(化名)就诊时自述阳光给自己带来的烦恼:试过脸肿到眼睛都看不到东西,也试过因为窗帘没拉上,靠窗的一侧手臂都红了……


  在2021年9月,陈小姐因为出疹住了一次院,当时诊断为“怀疑紫外线过敏及免疫功能待查”,其后一段时间,通过内服外用药病情得到了控制;但今年年初,她的面颈、腹背和四肢又多次出现了皮疹,并有红肿、瘙痒、渗液和脱屑,用药也无法控制。到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就诊后,经一系列检测后,她最终被确诊为“多形性日光疹”。


  朱慧兰教授解释,多形性日光疹是最常见的光敏性皮肤病,好发于女性,因为该病和紫外线、可见光的照射有关,所以往往在春夏季明显,秋冬天好转,去海边度假或者短期日照特别强烈时也可以诱发。


“光损伤”可致多种皮肤病


  朱慧兰介绍,光线性皮肤病一般是指皮肤、黏膜在接触光线以后出现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的炎症性皮肤病。


  “通常大家去海边、高原旅行时会比较注意防晒,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容易出现急性的皮肤损伤。”朱慧兰说,日晒伤最常见的表现除了皮肤红肿之外,还可能会出现水疱、脱皮,更严重者还会出现如头痛、发热等不适症状,也就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急性光损伤。


  还有一类慢性光损伤,顾名思义,就是在长期的光照射下慢慢出现一种皮肤黏膜的反应。最常见的慢性光损伤主要有三大类:日光性荨麻疹、多形性日光疹和慢性光化性皮炎。还有一种常见的因长期光照引起的慢性皮肤黏膜损伤,就是“光老化”——很多人可能会注意到,在农村生活的人皮肤往往比同龄的城市人看起来要“老”一些,这多与他们需要长时间户外作业有关。此外,皮肤肿瘤也与长期光照有关。


光损伤如何诊断治疗


  朱慧兰介绍,光线性皮肤病的分类和临床表现比较复杂,诊断时除了考虑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以及皮肤活检等,还可以借助“光生物学实验”来诊断。目前做得比较多的光生物学试验主要包括光敏性试验,光斑贴试验和光激发试验三大类。通过这些试验,可以了解患者对光敏感的程度、对光变应原的致病光谱,以及判断患者对光敏感的情况。


  在临床治疗上,光线性皮肤病有一种特殊治疗称为光硬化治疗,即通过光照射以后诱导患者产生光耐受;在药物治疗方面,会针对皮损的特点使用抗过敏和抑制慢性炎症反应的药物;系统性药物除了常用的抗敏药如抗组胺药、维生素C等,还会使用到一些免疫抑制剂。“随着药物技术的发展,靶向治疗也在光线性皮肤病上得到非常好的应用,包括一些大分子物质如度普利尤单抗,以及一些小分子物质如JAK抑制剂和PDE4抑制剂等。”朱慧兰说。


正确防晒是防病基础


  朱慧兰说,预防光线性皮肤病,最主要和最基础的措施就是避光,包括硬防晒和软防晒。硬防晒就是穿衣戴帽,同时也要避开在户外光照最强的时候出门,一般是从早上10点到下午4点之间这段时间。软防晒是指遮光剂,我们在日常用得最多的就是防晒霜。


  她提醒,选择防晒霜时应该注意关注SPF和PA两个参数,针对中波紫外线(UVB)的SPF指数要大于等于30,针对长波紫外线(UVA)的PA指数要大于等两个+。另外,考虑到光线性皮肤的致病光谱往往不止一个,而可能同时会有长波和中波,所以应该选择广谱的防晒霜。正确使用防晒霜也非常重要。一般应该在出门前半个小时擦防晒霜,在户外活动时考虑流汗、油脂分泌等因素,每两个小时左右要补擦一次,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防晒效果。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避免接触或者摄入光敏性药物,比如一些常用的抗生素、降压药物中,也可能含有光敏性成分,如果在用药后晒太阳,可能会诱发光线性皮肤病。建议尽量避免在接触光敏物质后暴晒。


提醒:吃了晕车药也要注意防晒


  朱慧兰提醒,很多常见药物具有光敏性,如抗菌药(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部分降脂药、降糖药、降压药、利尿药等,护肤常用的维A酸、异维A酸、维生素A等,中药材中的补骨脂、当归、连翘、沙参、防风、荆芥、小茴香等,都有可能引发光敏。值得提醒的是,“旅行小药箱”中常备的抗过敏药苯海拉明,也经常被当作晕车药使用,它也属于光敏性药物。服用这类药物后,都需注意防晒。另外,一些常见食物也具有光敏性,比如芹菜、香菜、苋菜、菠菜、柠檬、葡萄柚、无花果、黄泥螺等,如果是在户外顶着烈日出游,建议尽量避免食用。



文字:吴婉虹、潘  宁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