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社会史研究与生活史研究紧密结合,引人注目。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在结构层次上看历史,而是希望能够理解普通人生活的文化意义。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见人又见物”,充满历史现场感,具有多视角、跨学科的独特价值。本期《新女学》特推介中国工人出版社“中国古代社会日常生活丛书”中《唐代妇女生活》与《明代妇女生活》两部妇女史研究著作,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中国古代妇女的生活世界,领略她们的独特风采。
《唐代妇女生活》是一部全方位展示唐代妇女生活的妇女史著作。作者通过钩稽史书、披阅诗文、博览笔记小说,并佐之以敦煌文献和唐人墓志,对唐代妇女生活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为我们勾画了一系列唐代妇女的群像,还原了唐代妇女的生活样貌,也丰富了读者对唐朝历史的理解。
著名妇女史专家高世瑜研究馆员的新著《唐代妇女生活》是“中国古代社会日常生活丛书”中的一种。全书三十余万字,由唐代妇女面貌概说、妇女阶层与群体、妇女生活与习俗、妇女教育与女教著述、妇女社会活动、妇女才华与业绩和唐人的女性观等七个专题组成,每个专题下又分若干主题。这是一部全方位展示唐代妇女生活的妇女史著作。作品本身兼具文学的优雅和史学的严谨,其优雅体现在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勾勒出了唐代妇女的生活样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严谨则体现在作者的博与深,不仅旁征博引,使用了正史、诗文和笔记小说等传世文献,还采用了敦煌文书和墓志等出土文献,内容翔实,分析缜密。除了文字论述外,本书还附入了大量壁画和绘画作品,图文并茂,使唐代妇女的形象更加立体直观。
专精而博通的妇女史著作
《唐代妇女生活》称得上是一部专精而博通的妇女史著作。为了研究唐代妇女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首先对唐代妇女阶层和群体进行了细致分类,共分为8类,即:宫廷妇女,皇族妇女(公主附郡、县主),贵族、宦门妇女,平民妇女,娼妓、优伶,姬妾、家妓,奴婢,宗教职业妇女,然后对不同阶层和群体妇女的生存和生活状况进行了分别论述。然而作者并不止步于对妇女生活分门别类的展示,更能够在立足于唐代妇女生活的同时,高屋建瓴,打开宏观视野,从性别视角发掘古代不同时期妇女生活的共性。比如关于后妃参政、女主临朝这一政治史上绕不开的话题,作者首先指出这一政治传统本不自唐朝始,而是已走过千年历程,但是唐朝的确掀起了一个女主参政的高潮:不仅后妃参政,公主、女官等也纷纷插手朝政;更具历史意义的是,这种风气还催生出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女皇帝。
而细思这一风气产生的社会土壤,不仅要将视角聚焦于唐代社会较为开明、礼教对妇女的制约较为松弛以及胡汉融合等因素,还应进行宏观考量。因为这一政治传统并不绝于唐朝,之后的北宋刘后,明朝张后,清朝慈安、慈禧两太后等,皆是女主临朝的代表人物。作者正是在这种宏观视阈中对历代妇女参政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指出这种政治传统的形成有着深层的政治体制背景——它是男性皇权专制、家天下制度以及宗法制度的副产品。为了巩固皇权并确保皇位严格在一家一姓中世代传承,一旦皇帝发生疾病等变故或者年幼登基,为避免君权旁落,往往会选择依附于男性家族、没有改易世系风险的妇女成为代掌权柄之人。这就给具有皇帝母亲及妻子身份的后妃们制造了参政机会。此外,由于对宗庙继嗣、家族传承的极端重视以及对孝道的倡扬,母亲在家族中具有较高地位、受到极大尊重,这也使得母亲代替儿子行使政治权力受到人们的认可。由此后妃参政、女主临朝便成为必然,并贯穿于整个古代社会。在本书其他部分,作者对有关主题亦有相当精到的论述。
此外,作者虽着眼于唐代妇女的生活,但并不局限于日常生活、家庭活动,同时还强调了唐代妇女的才华与业绩,这亦是本书博通的体现。
走出闺门的唐代妇女
作为一部全方位展现唐代妇女生活的作品,本书与其他妇女史著作有着明显不同。作者对唐代妇女生活有着多方面的探讨,她并没有将视角局限于唐代妇女的内闱生活,着重论述她们的婚姻与家庭,同时还将视线投向门槛之外,重点关照她们的社会活动。唐代作为一个礼教禁锢相对松弛、社会风气较为开放的时代,妇女们往往不会拘泥于家庭这一方天地之中,而是走出闺门,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通过作者的论述,唐代妇女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在政坛上,你会看到千古一人——女皇武则天的身影;军事方面,也会领略到平阳公主与娘子军的飒爽英姿;个人社交方面,普通女子与男性自由攀谈结识之事也是不胜枚举,比如余干县尉王立困顿丐食,徒行晚归,偶与妇人同路,前后依随,言谈相得,遂邀至其家,情款甚洽。
作者对唐代妇女社会活动的着重阐述,一方面展现出了唐代社会风气之开放,另一方面也突显了唐代妇女生活的活力,在开放的社会风气下,她们可以于政坛和战场上大放异彩,与异性之间的交往也不会有过多禁忌,甚至可以同席共饮、谈笑酬和。虽然目前学界对于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性这一问题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但以女性社会活动参与度为切入点展现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和妇女生活的活力,却具有显著的创新意义。
回到历史现场的唐人女性观
女性观是妇女史著作中常会关注的一点,而谈起中国传统社会女性观,人们往往会强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些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显得刻板和主观。作者则另辟蹊径,选择回到历史现场,站在唐人的历史视角解读他们的女性观。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唐人两重女性观这一命题。所谓两重女性观,即唐人对妇女的态度既包含歧视与侮辱的一面,也存有尊重与同情的一面。两重女性观的提出,使人们对于唐人女性观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客观,此前人们或多关注唐人对妇女的贬损,而忽视了那些对于广大妇女苦难命运饱含同情和理解的呼声。如白居易作《妇人苦》诗,专讲妇人之苦、男女的苦乐不均,抒发对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元稹在为妾所作哀悼文字中,也表达了对于为人妾者的理解与同情。他们感叹身为女子的不幸,感叹世道的不公,感叹妇女的卑屈、服从地位。诚然,他们此举并不是为了扭转乾坤,但至少是把妇女当作与自己同等人看待而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作者指出这种认识对于千年以前的士大夫们而言可以算是难能可贵了。在谈论妇女史时,是不应该忘记这些曾为妇女的不幸发出过痛切呼声的有识之士的。
通过回到历史现场,不以先入为主的观念看待唐人女性观,能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唐朝士大夫们对处于弱势的妇女一面歧视、一面同情的两面心理,从而不致陷入一味地批评和否定之中,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
高世瑜研究馆员作为唐代妇女史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一直潜心耕耘于此,并写出了诸多佳作。《唐代妇女生活》作为推陈出新的又一力作,不仅是作者个人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有她基于史料之上对唐代妇女生活展开的新思考。相信通过高世瑜研究馆员对唐代妇女生活的论述,能令人更好地倾听到一千多年前中国妇女内心的呼声。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文字:秦 川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