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正常运行的化工厂、药厂的章,价格好商量。”“蹲一个教育机构的章,职位不限,在里面扫地的都可以。”据8月13日《法治日报》报道,近期,在不少社交平台上,许多在校大学生频频发表求助帖,寻找可以帮助他们代开实习证明的单位或者专业“卖家”,用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单位公章来应付学校的硬性要求。
无论出于什么理由,大学生求购实习证明章、伪造实习证明,都属于不诚信行为,如果相关行为还涉及买卖和盈利,更可能违法。但也有人认为,板子不能只打在大学生身上,他们可能确实有苦衷,这类实习证明很可能只是为应付学校要求,求职时很多人恐怕并不会把这类实习写进简历。
时下,不少高校都开设了社会实践、实习类的课程且有学分,一些高校还将此类实习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然而,一些学校因为实习效果难以评估等现实问题,对一纸实习证明更为在意,而忽视了对实习过程和内容的监督,更多只能依靠学生自觉。比如,不少学生只是临近毕业、在学校的要求下才会被动实习,而毕业前的实习必然与考研、找工作、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等事项产生时间上的冲突,不少学生便选择抱着侥幸心理造假。
伪造实习证明,危害显而易见。首先,这一行为可能影响就业去向、就业意愿、就业率等数据的统计工作,可能使相关方面对高校就业形势的研判出现偏差,妨碍就业政策的科学、精准制定。其次,这一行为事关个人信誉,此前就有毕业生因实习经历造假被发现而被要求重新实习,最终只得延期毕业。一些学生尝到了毕业实习造假的“甜头”后,可能会在生活中其他事情上继续尝试“走捷径”,这显然不利于诚信意识的养成。此外,虚假实习证明需求催生相关黑产,一些商家提供的服务甚至包括了代写实习日记、签订三方协议等,而这类服务均可能扰乱正常的就业市场。
虚假实习证明牵涉多个环节,根除这一乱象也需多措并举。首先,相关平台应压实主体责任,及时删除屏蔽类似商品和服务信息,并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同时做好相关数据资料留存,便于后续追责与消费者维权。其次,对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应进一步落实,比如有网友建议将买卖虚假证明的行为计入诚信档案、征信体系,从而加大造假成本,遏制相关乱象。
进一步说,如何推动现有实习制度落到实处,高校和有关部门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比如灵活设计实习制度、安排就业时间,避免实习与学生升学、求职产生时间冲突;高校可通过带队实习、访企拓岗等方式丰富实习内容,保证实习质量,让学生在实习中真正有所收获。重实习而不唯实习,或许才是帮学生提升职场竞争力、助力其长期职业发展的明智之举。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