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们只是爱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无条件地去爱,爱他们的本身,而不是爱他们做的事
电影《天伦之旅》的男主人公、退休工人弗兰克对四个子女寄予厚望,他也一直为他们的出类拔萃而骄傲。但是,妻子去世后的寻亲之旅,让他目睹了子女们隐藏多年的真相,他们生活中的苦楚都不曾和自己倾诉:大女儿艾米是公司CEO,丈夫出轨婚姻破裂却在父亲面前假装和睦;大儿子罗伯特是个鼓手,为了不让父亲失望谎称要去欧洲演出;小女儿罗丝是个从事舞蹈工作的单亲妈妈;而小儿子大卫因过量吸毒致死……这个异国故事中的亲子关系,看过后却有似曾相识之感。
如今,远离父母、只身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其中不少人会将自己的快乐、成绩和荣耀与父母分享,甚至粉饰自己的现状,而将所经历的孤独、悲伤、艰辛、挫折和失败等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守口如瓶。报喜不报忧,这番操作模式,与弗兰克的子女如出一辙。
然而,这或许并非出自孩子们的本意。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7%的受访者觉得报喜不报忧会增加自己的压力,45.8%的受访者认为这样做可能会让对方失去知情和参与的机会。
不难看出,在孩子的报喜不报忧中,不排除亲子之间的无奈、疏远和不信任,这与孩子的成长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不无关系。
孩子为何对父母有所隐瞒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愿望,正如电影《天伦之旅》中,弗兰克对孩子们的要求有具体的“硬指标”:大女儿成绩必须第一;小女儿必须成为优秀的舞蹈家;大儿子要成为伟大的指挥家;小儿子要做画家。他固执地认为孩子应该按他的方式成长,变得优秀而完美,却从未在意过孩子们是否真的热爱,是否在能力上有所不足。
据媒体报道,南京一所中学黄老师的女儿成绩优异,能歌善舞,爱好广泛,从小到大都是人们眼中“别人家的孩子”。然而,她却在留学一年后,在异国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在给妈妈的遗书中写道:“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并坦言自己受抑郁症之扰长达8年,痛苦不堪。但她此前对父母只字未提,黄老师自责对女儿的关心过于物质化了,竟没有发现女儿长期以来所经受的精神痛苦,没有给予女儿理解、安慰和帮助!其实,以爱之名让孩子不堪重负,正是中国不少家长的问题所在。
殊不知,在父母期望值高、要求严苛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而当孩子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企及父母设定的人生目标时,长期的失败体验会导致孩子难以在内心建立起自尊和自信,当遭遇困境,会习惯地认为“我不够好”“我不行”,并伴有羞耻感,加之平时很少得到父母的肯定与表扬,致使他们没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报忧的勇气,还有可能因为自卑而破罐破摔。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孩子通常选择疏远父母、隐瞒实情、报喜不报忧,甚至走极端。
父母忽视孩子、不接纳其负面情绪,也容易使他们报喜不报忧。比如,当他们向父母倾诉自己的烦恼时,父母的敷衍、不耐烦、批评、指责、讽刺,或者自说自话、一味地要求孩子坚强而忽略其真实感受和想法,孩子感觉不到被理解、被关注、被帮助、被爱,内心缺乏安全感,也就不愿意或不敢说出心里话、宣泄负面情绪。
还有的父母对孩子控制欲很强,与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孩子之间的界限不清晰,喜欢事事替他们做决定,插手他们的大事小事,不给孩子独立空间。父母的这种做法,表面上是帮忙,实际上是添乱。为了保住自我的一片小天地,孩子也往往报喜不报忧。
父母怎样做,孩子才愿意实话实说
接纳孩子与之共情
良好的家庭教育始于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基础是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倾听和无条件地接纳。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对孩子们只是爱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无条件地去爱,爱他们的本身,而不是爱他们做的事。”而“爱他们本身”,就是接纳孩子的所有,要求父母既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接受其精彩的一面,不吝啬赞许和肯定,鼓励孩子张扬自身的美好;也能接受孩子的平凡,正视孩子的特点包括缺点,坦然面对他们身上有遗憾和不完美存在。
无条件地接纳,也包括父母接纳孩子的情绪,正向的和负向的,在他们成长中扮演忠实听众的角色,心甘情愿地做接受孩子负面情绪的“垃圾桶”;共情他们的感受,拉近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并扮演好帮手、好引导者的角色,协助孩子解决烦恼。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报忧的底气,愿意与父母分享他的喜怒哀乐。
这其实考验的是父母的心理状态,父母首先应有足够的承受不完美的底气,接受孩子真实的样子和真实的需求,不患得患失,不会将自己的需求投射到孩子的身上,逼着孩子去实现父母未能实现的梦想。
给孩子安全感
作家周国平说,我们之所以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是因为他们让我们感觉到安全。
如果父母能保持平常心,降低对孩子不切实际的高要求,有足够的承受不完美的底气,接受孩子真实的样子和真实的需求,不患得患失,不会将自己的需求投射到孩子的身上,逼着孩子去实现父母未能实现的梦想,一如既往地给予孩子理解、鼓励和支持,激励他们力所能及地做最好的自己,那么,孩子内心就能有足够的安全感。亲子之间的信任度会因此越来越高,孩子的内心也会日渐强大。如此,他们就能够放松地在父母面前敞开心扉。
引导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对父母来说,让孩子毫无心理负担地报忧,接纳孩子是第一步;其次,引领孩子认清他们自身的局限,也看到自身的优势,坦然面对不完美的自己,接纳自己。父母可以借一些名人故事或人物传记开导孩子,使其明白不完美是人生常态,经历失败也是人生常态的道理;适当为他们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吃点苦,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并逐渐走出低谷。这样,他们就能在失败、委屈、焦虑、悲伤中看到希望,而不容易把自己的“走麦城”看成是羞于启齿的事。
尝试非暴力沟通
孩子做错事或成绩下滑,父母的批评、指责辱骂会伤害其自尊心,也更容易激怒他们,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加深亲子隔阂,导致孩子不仅不报忧,还可能连喜也不报了。毋庸置疑,亲子沟通,只有在非暴力的状态下才会有效。在任何情境中,都需要父母与孩子平起平坐地交流,不批评、不指责,代之以推心置腹、循循善诱。伴随着父母与孩子沟通次数的增加,孩子会逐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愿意说出心里话。
每个人都渴望被包容,被接纳,被看见,被关注,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当他们真实地表达“不足够好的自己”时确信“父母能接受我本来的样子,允许我做自己,给予我精神上的慰藉”,他们自然会报喜也报忧。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