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8510528811 广告:18510528811

山西运城大力推进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

2023-09-26 来源:山西日报

  山西省运城市地处晋南盆地,盐碱地总面积达23.88万亩,主要分布在永济、新绛、盐湖等5个县(市、区)。近年来,运城在因地制宜发展“特”“优”农业的基础上,坚持推进盐碱地改造和综合利用,通过科学改良土壤、推进适土适种、引进优质品种等措施,逐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多措并举


调节土壤盐碱成分


  田成方、渠成网、沟相连……金秋时节,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开张镇连片的玉米地一眼望不到边,玉米棒上顶着金色的穗儿,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很难想象,这片丰收在望的玉米地,曾是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的盐碱地。


  永济市共有盐碱地14.7万亩,而开张镇毗邻伍姓湖,耕地中有三分之一都是盐碱地。“地上白面瓢,难打‘二斤粮’,前些年5块钱一亩都没人承包。”提及盐碱地,开张镇石桥村村民哭笑不得。


  想除“白面瓢”,首要解决“盐碱往哪里去”,挖沟排盐碱是第一步。伍姓湖周边及涑水河沿岸排碱沟,多数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期所挖,年久失修无法过水。通过完善或新挖排碱沟,不仅提高了农田抗洪能力,也解决了排盐碱的问题。


  “不能只管排不管灌。以前村民都是用井水浇地,井水氯离子超标,浇过的地,地皮都是白盐巴。”永济市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介绍。永济市通过打深井,同时利用引黄灌溉,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危害,全市6万余亩盐碱地受益,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除了挖沟打井,永济市还通过给盐碱地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施用土壤改良剂,进一步协调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小麦化肥减量增效,秋深耕、春浅耕等技术,降低盐碱危害。


  “以前亩产‘二斤粮’,现在亩产半吨都不愁!”永济市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介绍,开张镇盐碱地经过治理,小麦亩均产量提升到了1200余斤。同时,在石桥、土桥等村大力发展耐盐碱粮食作物种植,成功招引运城市明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地,成立千亩水果玉米种植基地,并配套建设加工车间,全力打造弱碱地粮食作物种植新标杆。


转变思路


以稻治碱增产增效


  在运城,同样受盐碱地困扰的还有新绛县娄庄村。从玉米小麦都不长的盐碱地,到亩产500公斤、金灿灿的水稻田,娄庄村通过转变思路,历时6年探索出一条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新“稻”路。


  娄庄村因毗邻汾河又地势低洼,全村三分之一的耕地是滩地,受河水长期浸泡,逐渐形成了成片的盐碱地,村民曾试种过小麦和玉米,常常颗粒无收。


  守着大片土地,不能种粮食,娄庄村村干部和村民们总是心不甘。


  2018年,村干部经过多方考察,了解到与娄庄村同属一个纬度,地理、气候条件相似的河南新乡,在盐碱地里种水稻有效改善了土壤质量。


  学着新乡种水稻的思路在娄庄村人心中应运而生。他们从河南焦作引进优良的水稻种子,划出20亩盐碱滩地作为试验田。经过努力,水稻试种非常成功。“当时每亩地可产水稻500公斤,而且品质和口感都非常好。真没想到,盐碱地能种出金灿灿的水稻!”娄庄村村党支部书记赵建民说。


  吃上了自己种的喷香大米,娄庄村村民心气更足了。村“两委”趁热打铁,加速推进水稻种植,2019年,种植面积扩大到260亩。


  面对迅速扩大的种植面积,如何才能确保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娄庄村把着力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娄庄村先后完善了示范区排水系统和进水泵、排水泵等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按照“农田成方、集中连片、灌排配套、设计规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昔日的盐碱地上第一次建成了规模化的水稻种植基地。


  如今,该村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余亩,产量在65万公斤左右,实现价值500万元,“汾河岸畔稻花香”成为运城粮仓的新景象。


  水稻稳产的喜悦并没有让娄庄村人过分陶醉,他们想得更远,2021年,部分农户开始拓展稻田养殖螃蟹、龙虾、泥鳅、鱼等,引进了茭白、观光莲等农作物。娄庄村的水稻种植正朝着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不断发展。


因地制宜


发展盐碱地特色产业


  8月26日,永济市首届河鲜文化节暨生态大虾开塘节在伍姓湖畔拉开帷幕。盐碱地养出了南美白对虾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引来各路饕客齐聚永济尝虾赏景。吃着肥美的白灼大虾,来自河南三门峡的游客赞不绝口,“这虾入口清甜鲜嫩、肉质紧实,不是超市的冻虾能比的。”


  盐碱地里养大虾,这事还得从3年前说起。


  2020年7月,38岁的武鑫履新永济市开张镇党委书记,喜欢在田间徒步的他经常路过盐碱化严重的西开张村,看着只长盐蒿的盐碱地,他常会思考,“轻度、中度盐碱化耕地通过改良,可种粮食蔬菜,重度盐碱地就毫无利用价值?”


  转机发生在2021年6月,一篇宁夏盐碱地养出海虾的报道点醒了武鑫。“看到相关报道后,我第一时间召集村‘两委’干部、镇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开会商讨,并及时对接有相关养殖经验的江苏通威集团前来考察。”武鑫告诉记者,通威集团对此特别感兴趣,随即派人来西开张村开展地下水检测和海虾养殖可行性论证。“西开张村的盐碱地水质与海水成分相近,具备水产养殖的先天条件。”论证结果让大家看到了曙光。


  同年9月,开张镇在西开张村3.3亩盐碱地上建设起3个拱棚,着手试养南美白对虾。经过多次试养,随着对虾存活的时间越来越长,镇村干部靠对虾养殖创新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信心也在一天天提振。


  去年6月,随着首茬南美白对虾批量出塘上市,西开张村走上了规模化对虾养殖道路。与此同时,通威饲料公司也萌生了扩大合作的想法,永济硕成渔业有限公司随即注册成立,“南虾北养”千亩生态产业园应时而建。


  走进虾棚,随着渔网慢慢收拢,体肥、须长的对虾“蹦”入眼帘。“下一步,‘南虾北养’的成功经验将在全镇7个村推广复制。全镇重度盐碱滩地治理难题届时将迎刃而解。”在武鑫看来,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渔则渔是开张镇综合改造利用盐碱地的总体思路。


  在运城,同样拥有大面积盐碱地的盐湖区解州镇郭家村,笔直的田埂向远处延伸,一个个现代化对虾养殖车间分布其间。运城海晟源新能源数字化盐碱渔业养殖产业园就坐落于此。自2020年以来,运城市相继引进和成立广东海大集团、正大集团、永济硕成3家企业,在全市建设规模化的对虾养殖基地。据初步测算,这3家规模化对虾养殖基地,每年可增加对虾产量两万吨左右。


  运城依托盐碱地养殖南美白对虾,既算好了“经济账”,更算好了“生态账”:虾苗在成长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盐分,排泄大量的酸性物质,经过多年的养殖后,盐碱地土壤中的碱性成分就会得到有效中和;更重要的是,池塘水体的存在提升了地下水位,可以固定土壤避免沙化,非常有利于涑水河流域盐碱地的治理。



文字:周明飞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