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8510528811 广告:18510528811

百位科学家“上任”中小学副校长——科学教育“加法”的温州探索

2024-03-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image.png

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志远博士来到温州广场路小学,上了开学第一课——科学课。受访者供图


  “小时候喜欢看蚂蚁爬行,有时候一蹲就是半天,你们是不是觉得有点‘傻’?不傻,我也是这样的。”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以下简称“国科温州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志远博士来到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开学第一课——科学课。


  在教育“双减”背景下,浙江省温州市积极探索给科学教育做“加法”。2023年9月,温州市出台《新时代温州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启动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等六大行动,聘请百位科研工作者担任百所学校的科学副校长。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与温州的共建精神,首批百位科学副校长全部由国科温州研究院派出。赵志远正是广场路小学的科学副校长。


  百位科学家“上任”中小学副校长究竟能给科学教育带来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进行了采访。


  5000多名孩子与科学家一起吹乒乓球


  赵志远的开学第一课,主要是和孩子们玩一个互动游戏——用一根吸管吹气,让乒乓球悬浮在空中。赵志远在主会场演示,4个校区的5000多名孩子,一边观看视频直播,一边也吹起了乒乓球。


  玩得开心时,广场路小学学生、温州市“小科学家”称号获得者郑隽骞主动站起来解释:“用吸管吹气的时候,乒乓球底部流速快,压强就小,周围压强大,球被包围着就会悬浮起来。”


  伯努利原理,就这样被一个热爱科学的“小学霸”解释了。


  这一天,温州市籀园小学也邀请国科温州研究院副研究员王莉萍博士上了开学第一课。王莉萍的研究方向和仿生学有关,她告诉孩子们,生活中很多创造发明都是仿生学的结果,比如魔术贴的发明就是受到植物苍耳的启发。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特别准备了一台棉花糖制造机,将物理课堂搬到舞台上。舞台实验秀《爷爷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棉花糖形成的物理原理。


  除了动手做实验,科学家们更想让孩子们明白科学思维和科学韧性。


  赵志远告诉孩子们,“我刚去国外留学时,为了提高英语水平,毅然加入全是外国人的课题组。在科学研究中,积极的执行能力就是武器”“还记得我学生时期出现了成绩波动,在后来的科研中也受到了挫折。在科学研究中,良好的抗压能力是盾牌”……


  王莉萍博士则激励学生要勇于提问、敢于试错,“每一次试错,都是成长的一个阶梯”。


  科学副校长的“五个一”


  一名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表示:“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关键阶段,然而一些地方所谓的科学教育,仍主要是读、背、记、考,即使有部分学校能够开展实验教学,但基本还是让学生做那种有确定性答案的实验,而不是真正充满探索性的、允许试错的科学实验。”


  而温州市百位科研工作者担任百所学校科学副校长的尝试,无疑为中小学科学课的改革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百位科学副校长分布在温州各县市区,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全学段,每个县(市、区)都设有一位领衔科学家对各校的科学副校长开展指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等五位专家学者被聘为温州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顾问。


  国科温州研究院岗位研究员高小青是百位科学副校长之一,也是一名科普达人,将许多业余时间用于小学科学教学。


  她在低年级课堂上,指导学生将小苏打水和白醋倒入蓝莓果汁里,让学生直观感受“酸碱”,但并不讲原理,只引导学生去描述现象。她曾讲过一堂《用智慧看世界》的科普课。她告诉学生,有许多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才能观察到。


  高小青说:“我更重视学生们怎么摆试验台,怎么收拾试验台,怎么描述和重复他们感兴趣的实验。在这个年龄段,保持他们的天真,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信心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我们每次上课有点像开盲盒。”


  除了上课,高小青还和学校一起搭建了CY(Children&Youth)论坛。每两周,她都会邀请一位科学家走进校园,给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作科学讲座。


  这些讲座都是公益性的,来讲课的科学家不收取报酬。担任科学副校长的科学家们,不论身份是院士还是研究员,也都是公益性的。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施昌魏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制度性的设计,让科学家进入到基础科学教育中来。目前科学家的‘主场’不在小学,科学副校长的设计关键是‘借力’。我们提出‘五个一’的要求。”


  所谓“五个一”,指每学期至少一次走进校园作科普讲座,讲述科学故事,宣讲科学家精神;结对一位科学教师,助力学校未来科学名师培养;参与建设一门科学课程,帮助学校建设或完善一门突出前沿性、面向未来科技拔尖人才培养的创新型科学课程;指导一批学生项目,结合“小科学家”评选、科技节等活动,为学生科学创新项目研究提供平台资源,并给予过程指导;与科学教师共上一堂科学课,增加对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了解和认识。


  小学生的倒栽葱实验


  2024年1月,浙江省教育厅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提出,浙江将实施“千名科学家进校园播种”“‘双千’助力‘双减’”等行动。


  同时,浙江将设立1万个青少年家庭实验室,用好社区青少年宫,打造“家门口”科学教育阵地,提升中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扎实推进“乡村科教圆梦”行动,建立城乡科学教育联盟,鼓励优质科普资源向山区海岛县倾斜,让更多高层次科研工作者参与山区海岛县中小学科学教育活动,让供给端、需求端科学教育有效衔接。


  “实际上,这些创新工作在温州早就开始了。”温州市教育局有关人士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出示了近十年来的许多文件,但比文件更有说服力的,显然是温州市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


  广场路小学里,有两个自建的科学馆,一个是李启虎声音馆,一个是贝螺馆。李启虎院士是温州人,而贝螺来自校友捐赠。校长潘旸介绍,科学馆在设计时就把科学课堂引入,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和设计科学馆的文案,并由学生录制了科学馆的介绍。


  在声音馆里,一米之上的空间是知识介绍,一米之下的空间是学生伸手可及的体验区。科学馆落成后,学校的很多科学课也放到科学馆来上了,为了让4个校区知识共享,还借助AI功能开发了云科普馆,未来可以向更多地方开放。


  在温州湾实验小学,让学生通过“家庭实验室”活动,巩固和提升基本的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早就是一项固定教学内容。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全面提升。


  “我第一次走进大剧院的后台,就看到了一束光打在科学家的身上,他们散发出自己的光芒,照亮着这个世界。”来自温州湾实验小学的邱天同学,在温州青少年科创春“玩”现场,分享了自己探究倒栽技术1000多天的心路历程。


  邱天从二年级开始,建造自己的植物乐园。他的植物乐园里有许多奇形怪状的植物:章鱼葱、大葱奶茶、吸管菜、千手怪……最出名的还是倒栽葱。他带着倒栽葱参加过各种比赛,获得过浙江省青少年“科学3分钟”演讲赛一等奖第一名,还应邀赴北京参加首届“京浙小院士”论坛。


  邱天说:“科学家是我心中的光。靠近光,我能感受到他的温暖与力量。追光的过程,我看到了无尽的奇迹与奥秘。就如同这根倒栽葱,坚持了1000多天,总是看着光的地方坚强地向上。”


  “十年磨一剑”的温州探索


  为什么科学副校长的制度设计,可以在温州出现?


  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朱景高介绍,这得益于温州扎实的科学教育功底。温州被誉为“数学家摇篮”,是中国创客教育的发源地,是初中科学(综合理科)课程生发地,是全国首批项目化学习实验区,科学教育氛围浓厚。


  十几年来,温州有60多万学生持续参与了“科学部落格”活动。学生们通过一些网络分享工具,把自己观察到的动植物、有趣的科学现象分享到网络上,“和世界分享发现,让科学流行起来”。施昌魏介绍,这个活动推动500多所学校创新课程,获浙江省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


  而创客教育也构建了科教新生态。20多门创客课程、248个基地、1023个空间,连续举办10届创客文化节、4届科创春“玩”,全国首创实施的家庭实验室“百校万家行动”、名师引路……都让科学教育在温州焕发勃勃生机。


  而创新背后的五大保障,是给予科学教育的有力支撑。朱景高介绍,这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队伍保障、平台保障、资源保障。


  在温州,温州市政府领导担任科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充分调动科学家、教育专家、科技人才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和项目化、清单化推进机制。目前,温州已率先出台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化编制保障,按不低于县域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7%配备小学科学教师,全市五年时间补充科学教师1000人,举行教师素养提升培训1万人次以上。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