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展出的奏牍。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许多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吸引各地游客来到“考古现场”感知文化力量。
去年以来,文博游持续升温。数据显示,全国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3年接待游客总量超67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5%。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缘何走红? 古老文物如何融入现代生活? 本版对这一热点话题进行了探寻。
“考古遗址”这一概念走入人们视野始于2010年。当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数据显示,全国已建成的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3年度累计资金收入44.75亿元,其中门票收入同比增长约5倍,文创、考古研学等文旅消费需求大幅上升,学术、社会活动组织参与量再创新高。
翻开长长的名单,其中不乏北京圆明园、河南殷墟、浙江良渚这类如雷贯耳的名字,同时也有一些考古遗址,受制于交通、文物、展陈设计等多种因素,尚未成功“破圈”。
名单之中,文物大省河南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全国最多。截至2023年底,河南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遗址博物馆达到15处,另有5处正在建设过程中。
“过去河南省是文物保护的资源大省,现在河南在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价值挖掘和文化传播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表示。
1.古今同地 文物展示“一眼千年”
在传统博物馆中,观众可以看到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文物。这些“可移动”的宝贝经过长途跋涉,甚至漂洋过海,最终在玻璃展柜中与观众相遇。而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与之不同,它们不仅展示文物,同时也展示遗迹和现场本身。
根据2022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修订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间”。
古今同地,是考古遗址公园的最大特征,也是其最大魅力所在。
6月上旬,牡丹虽已卸去芬芳,但洛阳城内依然游人如织。洛阳有3处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沉睡千年的遗址“破土而出”,已然成为洛阳崭新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地标。
近年来,洛阳按照“一址一策”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文物保护展示工程,为公众搭建起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时空隧道”。
位于洛阳城市核心区的隋唐洛阳城,自隋至北宋沿用530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之一。1988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全国首批确定的36处重要大遗址之一,2010年被评定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如今中轴线上的历史建筑保护复原展示项目陆续建成开放……几十年来,隋唐洛阳城遗址探索出一条考古遗址与城市发展共生的道路。前不久,“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处”成功入选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
在遗址公园里,一件件正在清理的文物曾经是古人祭祀所用器物,一层层的文化立体剖面清晰可辨,真正实现了“一眼千年”。采访中,一位游客说,先民们创造的璀璨文明就在眼前,非常震撼,这种新鲜感和沉浸感是图书图片和数字展示无法替代的。
“收藏进普通博物馆里的文物,由于脱离了其原来的历史场域、文化坐标和使用场景,可能会对观众理解历史带来一定困难。而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就建在遗址之上或者附近,文物出土后原地展示,实现了汇集考古发掘、科研保护、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立体活化集中展示。参观者可以感受到更强烈的现场真实感、历史吸引力和视觉震撼力。”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谈道。
2.活化利用 拉近观众与文物时空距离
很大程度上,展陈方式影响着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的吸引力。2023年11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十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指出,科技创新是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将传统文物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营造“情与境”还原考古遗址和文物的风貌,让观众收获可感、可知、可切实参与的沉浸体验,可以实现从让文物“活”起来到展览“活”起来的跨越,推动考古遗址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不断创新表达,让文物以文创、动画、影视、互动游戏等方式走近公众,给大家带来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最近,博物馆上新两面“数字魔墙”,让大人、孩子都着了迷。其中一面,用动画“青铜爵诞生记”讲述青铜爵准备泥坯、制模等过程,把夏代先进的青铜器制造工艺“说”得明明白白;另一面则集中展示了600件文物,伸手拖动“文物”趣味横生,“国宝”在指端被“轻松拿捏”。
“数字馆”则更加好看好玩。三维特效呈现出二里头遗址发现的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华夏第一龙”绿松石龙形器等诸多“中国之最”,还能再现夏王朝的车辇仪仗、王室仪典等“国之大事”。在玻璃栈道上,观众可以通过球幕亲临其境,互动式体验夏朝先民的生活。
“除了沉浸式体验,我们还新推出文创糕点、文创印章等产品,让大家把‘文物’带回家。”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莉表示,文物活化利用需要与时俱进,从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到开发文创产品、运用科技提升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
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立刻成为文博圈的一件大事。不少文博爱好者从全国各地赶赴河南安阳,力争第一时间目睹它的风采。还有网友分享攻略说,“从首都北京出发去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都城安阳,高铁最快只需要1小时48分钟”。
殷墟博物馆新馆址就位于殷墟遗址核心区,与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新馆西北为王陵区,东北是洹北商城,东南为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后冈三叠层”遗址。“与建于2005年的原殷墟博物馆相比,新馆不仅规模大,而且展陈内容、设计理念、展陈形式都有重要创新。”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介绍,新馆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展陈文物数量多、类型全,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
漫步其间,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恢宏气象扑面而来。殷墟博物馆新馆在文物陈展方式上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并通过全息投影、虚拟数字人、多媒体交互等“黑科技”,赋予文物、文献以新的表达方式,提升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广度、深度、精度。3000多年前的殷墟以更青春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在赓续传承中焕发蓬勃生机。
3.精彩讲述 赓续中华历史文脉
深入挖掘考古遗址历史文化,精彩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始终是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孜孜以求的目标。
麦杏黄时,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百余亩小麦成熟,微风拂过,掀起阵阵金黄麦浪。3800多年前的二里头先民,曾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如今的遗址之上万物并秀、生机盎然,丰收美景与文物遗迹和谐共生。
2019年10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与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同步开放,成为系统展示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截至目前,游客接待量已达500万余人次。
“洛阳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演变的核心地区,二里头、偃师商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等诸多大遗址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洛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晓军表示,近年来洛阳着力将大遗址打造为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通过系统展示研究成果、讲述文物故事,让古老遗址重焕光彩。
传承文物的历史文脉,既要建设“硬件”,也要提升“软件”。通过专题展览、学术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考古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不断释放、呈现、发展和创新,文物和历史真正走向大众。
据介绍,殷墟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打造了《甲骨文里的小王子》《大邑商奇遇记》等“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精品研学课程,积极开展“商传千年铸未来”校园行、“探源大邑商”线上公益讲座直播,让公众切身感受传统文化,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情感联结;邀请国内甲骨文研究方面的专家举办《甲骨文二十讲系列专题讲座》,阐释其在中华历史脉络、中外交流互鉴、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大传播力度,开设以日读为特色的《殷墟国宝日历》,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商朝在都城、文字、礼乐、手工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传播商文明3000年的历史文明与璀璨珍蕴;在《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上,通过科技手段进一步揭示了亚长性别、年龄、身高等基本信息,同时还展示了亚长当时的生活习惯、疾病创伤,重塑了亚长的“血肉身躯”。
自2月26日开馆至端午节假期结束,仅三个多月时间,殷墟博物馆新馆接待游客人数就达54万人次。为回应游客的热切期盼,殷墟景区还推出数字妇好光影秀、妇好墓XR沉浸式体验、车马坑数字化演艺、商代服饰换装、商代车马巡游等活动,让游客共度奇妙的殷墟之夜。
“在文旅热大背景下,遗址公园及遗址博物馆要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声音,加强与其他博物馆、研究机构、学校等组织机构的合作,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挖掘文物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表示。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