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8510528811 广告:18510528811

编出幸福生活

2021-12-30 来源:

父亲侍弄苗圃十几年了,修剪下的枝条拢成捆斜靠在墙脚。细枝长条像一个个青春的生命,在冷风中吟唱着欢快的歌。
  

炊烟袅袅,母亲大手大脚将干枯的枝条塞进锅灶。父亲心疼起来:“早些年,这些可都是编筐编篓的上等材料呢!”
  

母亲一愣,道:“这些枝条柔韧纤细,大冷天闲着没啥事,干脆拾掇起来编俩小篓吧,孩子们一定喜欢。”
  

父亲年轻时学会了编筐手艺,也教会了母亲。我儿时的记忆里,萦绕的几乎全是筐篓的影子。
  

“编筐编篓,家家都有。”改革开放初期,庄户人下地干活,去野地里割草挖菜,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筐子笆篓。父亲粗手大脚,但干起条编的活计来,毫不含糊,专编那种装在独轮车两侧的大偏篓,而母亲则编筐子和笆篓。
  

做条编的原材料都是信手拈来,田间地头到处是密密麻麻的棉槐条子,最适合做条编。父亲挑选一番后,割几捆回来,连敲带打褪掉枝条上的叶子,再扔进小河沟里沤上一段时间,棉槐条便增加了韧性,折弯扭曲也不易断裂。
  

编筐编篓讲究“打底”功夫,打底严实了,筐篓才结实。父亲挑选几根粗壮结实的枝条,摆成十字花的模样捆绑牢固后,拿着棉槐条沿着四周压实,一层层垒在一起。条子勒得越紧凑,筐篓坚固性越强。底子打完后,伸展的枝条需要弯转向上。这时就得用钢锥在弯转的地方穿刺一下,再用大拇指按住了使劲扭转,铺开的条子以钝角形状依次向上延伸,逐渐有了筐篓的雏形。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口”收得好,筐和篓才好看好使,这个环节很重要,也很费事。给筐篓上“把”的环节也丝毫马虎不得,得提前入手将筐把与筐体紧密结合。收口封边一切弄妥当了,修剪掉分叉的突兀部分,一件成品就算大功告成了。
  

庄稼人对下地用的筐篓几乎没啥讲究,坚固耐用就是好家什儿。父母编的筐篓厚实不掺假,自然不愁卖。棉槐条用多了成了稀缺物,碰上价钱合适,父亲大着胆整车往家拉,堆放在院里备用。
  

那年父亲接了个编苹果筐的大买卖,编着编着才发现原材料不足了。幸亏邻村表舅种了一大片腊木林,腊木柔性强、弹力大,裁剪下的枝条正好帮了大忙。父亲花了少许钱将那些腊条枝买回来,用腊条编筐解了燃眉之急,还赚了大把的票子。时隔多年,那段难忘的经历一直成为父亲炫耀的资本。
  

农村人的冬季是轻闲的,而父母却忙得不可开交。父亲烧红了火炉,炉火上架一壶水,木凳上摆一壶茶,暖暖的屋子几乎每天坐满前来瞧热闹的乡亲,人群里不乏藏着悄悄学技艺的人。父亲心知肚明,仍然喜滋滋地热情张罗。僵硬的枝条烤一下变得柔软,乖巧地在父母的手中上下翻飞,漫长的寒冬日子也如流水般悄悄滑过。
  

几十年过去了,父母的条编手艺仍没有生疏。那天回老家,儿子发现爷爷奶奶编的小筐小篓小巧玲珑,配上高挑的把手时髦又精致,他兴冲冲地拎起一个,摆着姿势自拍不停,然后欣喜地挎上小篓冲进林子里挖野菜去了。
  

母亲笑着说:“以前都稀罕大筐大篓,盛东西多就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中看不中用的小筐小篓儿反倒成了稀罕物!”
  

父母靠编筐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善良的父亲还传艺给好几个乡邻,带领大家编出了幸福的日子,走上了共同致富的幸福路。


来源:山西晚报客户端

出处:范宝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