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8510528811 广告:18510528811

医学博士带着孤独症儿子读 “弟子规”,以国学疗育逆袭考入大学

2024-07-19 来源:扬子晚报

  7月18日,由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办的孤独症儿童疗育与家长心理疏导公益分享活动在南京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举行。本次分享活动是市基金会首个公开募捐项目——“童心为明”的第一个执行活动,现场邀请了莫那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医学博士高源担任主讲嘉宾,他是一位孤独症儿童父亲,摸索并建立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启智培能疗育法”。他的儿子嘟嘟现在是一名在校大学生。


  从国学经典中探索康复方法


  嘟嘟4岁的时候被诊断为典型自闭症(中轻度),从震惊到不敢相信到努力接受,嘟嘟的爸妈只是祈祷着孩子可以越来越好,却完全不敢奢望孩子有一天可以考上大学,而现在,嘟嘟已经是川师大音乐学大二的一名学生,上学期还拿到了奖学金。


  提起孤独症康复方法,很多家长都知道国外主流的“ABA应用行为分析法”,用于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高源另辟蹊径,结合“老祖宗的智慧”创立了适合中国孤独症儿童居家康复的“启智培能法”。该方法不仅注重儿童的康复与发展,更强调家长在其中的重要角色与作用。


  “我推荐家长读《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然后带着孩子去做,让孩子在实践中理解这些做人的道理。”高源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孤独症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而亲情是最容易突破的点。高源带着嘟嘟从小读《弟子规》中有关“行孝”的句子:“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他引导嘟嘟给妈妈倒一杯茶,主动关心生病的长辈,逐渐改变他以自我为中心的刻板思维模式,最后泛化到学校乃至社会。嘟嘟小时候没有危险意识,不明白为何红绿灯不能闯、马路上不能奔跑,高源便带着他朗读“斗闹场,绝勿进”,在反复诵读和理解后,嘟嘟渐渐有了安全意识。


  高源认为,孤独症疗育的实质是促进神经发育,家长要给予孩子大脑充分的、长期的有效的刺激,通过充分使用眼、耳、舌、身、意(思维、动作行为,包括语言)来刺激。通俗来理解,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勤快多做事,比如做家务,医学上认为“用进废退”,通过动手刺激大脑,神经系统才能逐渐发育完善。前提是家长和孩子都要处于愉悦的状态下进行。


  “孤独症孩子的疗育我不建议只补短板,而是要注重找强项,着眼点要放在长板上。”高源说,发掘孩子的兴趣点并加以培养,这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而有了自信心孩子就可以全面提升各种能力,将来还可以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社会,成为有价值的人。

  在公益分享中,高源列出了他认为的“走出自闭的标准”,1、能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2、能控制自己的情绪;3、言行能符合集体和社会的言行规范;4、有一定的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能力。“顺序很重要,家长注意在康复时不要走误区,有些孤独症孩子在普通学校无法适应,原因不是学业跟不上而是情绪问题和社交问题,所以我认为前面三项更重要。”他说。


  孤独症家长分享疗育经历与感悟


  活动现场还邀请了一直在学习和践行“启智培能”方法上有经验的家长代表,两位妈妈现场分享了她们与孤独症儿童共同成长的经历与感悟。这些真实的故事为其他家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启智培能”是一个孤独症家长互助社群,由高源牵头成立,家长分布在全国各地,除了线上交流,还经常举办线下活动。


  据了解,高源2022年出版了著作《启智培能:孩子走出自闭的希望》。高源博士夫妇通过十多年疗育他们的孤独症儿子嘟嘟的实践,总结提炼了一套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育人智慧的疗育自闭症孩子的系统方法,称为“启智培能”。强调在利他的方向上,不断提升孩子的能力。“启智”就是启发家长和孩子的智慧;“培能”就是家长运用智慧,找到孩子的长项,并加以培育和发扬光大,而不是惯常地着力于纠孩子的错误、补孩子的短板;不赞成矫正孩子的刻板行为,而是倡导“变废为宝”。


  记者从南京市残联了解到,目前,“童心为明”项目正在积极筹款和执行中,捐赠善款超13万元,捐赠人次达2411次。南京市基金会也呼吁更多爱心人能够关注和支持“童心为明”公开募捐项目,共同为特殊孩子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活动通过视频号“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小善大爱”进行了直播,网友可以点击回看。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