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即戊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E),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损害肝脏为主。
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通常表现为以下症状:
乏力和体力下降:患者会感到明显的乏力和疲劳,常无法完成日常活动。
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戊型肝炎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厌食和恶心的症状,甚至出现呕吐,食物摄入减少。
上腹部不适和腹痛:部分患者会感到上腹部不适或轻度腹痛,可能伴有胀气或消化不良。
黄疸:黄疸是戊型肝炎最典型的症状之一,患者的皮肤、眼球和黏膜可能呈现黄色,尿液变深,粪便颜色变浅。
其他肝功能异常:戊肝患者的肝功能检查结果可能异常,包括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显著升高、胆红素升高等。需要注意的是,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在不同人群中可能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多数人会出现轻度症状或无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妊娠期、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特别是慢性肝病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肝炎。
戊肝的传播途径
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乳汁、精液等体液中,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消化道传播:即“粪―口传播”。戊型肝炎病毒通污染过的饮用水、餐具、蔬菜水果等直接或间接经消化道传播。猪是戊肝病毒最主要的动物传染源,食用未煮熟的猪肉、猪肝等可感染戊型肝炎病毒;食用海产品,特别是贝类,也是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重要危险因素。
母婴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毒可以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
血液传播:输入携带戊型肝炎病毒患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也可感染。
性传播:戊型肝炎病毒可通过性行为传播。
接触传播:戊肝病毒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但几率较小。
哪些人更应积极预防戊肝?
在外就餐人群:食源性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研究发现,日常肉禽鱼蛋类食品都可携带戊型病毒导致感染。
患慢性肝病患者:患有基础肝病的患者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通常愈后较差,易发展成为重症肝炎,而晚期肝病患者如肝硬化患者,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易发生肝衰竭,死亡率高达70%。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症状重、病程长,容易出现并发症和合并症,如肝功能衰竭等,病死率高。
大学生:大学生生活集中,集体用餐,接触频繁,是消化道传染病蔓延、流行和暴发的易感人群,普遍缺乏对戊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力,大学生因病住院者以病毒性肝炎为主。
育龄妇女: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易发生暴发性肝炎,病死率可达10%―50%,尤其是妊娠晚期,同时病毒可以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死胎、早产、死产。
旅行者:目前,我国因公外出、旅游及劳务外派人数逐年增长,且外派人员多集中于非洲、东亚、南亚等戊型肝炎高发区,增加了戊肝感染的风险。
戊型肝炎的防治知识
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包括勤洗手、饮食卫生、避免饮用未经过处理的生水等。
食品安全:选择新鲜、熟透的食物,并确保食品加工和储存环境的卫生。避免生食或未经充分加热的食物,特别是肉类、海鲜等。
饮用水安全: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尽量饮用煮沸水或经过过滤消毒的水源。
防止粪―口传播:避免接触污染的粪便,特别是在处理生活废弃物、清洁厕所或接触动物粪便时要注意个人防护。
接种疫苗:目前,已经有戊型肝炎疫苗可供使用。根据医生建议和自身情况,接种戊型肝炎疫苗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疫情高发地区或职业暴露风险较高的人群,接种疫苗更为重要。
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对戊型肝炎的认知和了解。
总之,在预防和控制戊型肝炎方面,个人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食品和饮用水的安全,避免接触污染物。接种疫苗是预防戊型肝炎的重要手段,应根据医生建议和个人情况进行接种。同时,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戊型肝炎的认知和防治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作者:李广春,广西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