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今年“中国航天日”的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未来几年,中国航天将有哪些大动作?记者采访国家航天局副局长,为你剧透。
今年“中国航天日”的主题从何而来?
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为了传承航天科技、文化、思想和艺术,尤其是激发广大青少年为主体的国人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理想信念,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激发汇聚逐梦筑梦的磅礴力量,今年航天日主题定为“以航天点亮梦想”。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说:“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目标圆满实现,取得了一批世界性的原创成果,也为开启后面的探月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中国载人航天共有6次发射任务,包括梦天问天实验舱、两艘载人飞船、两艘货运飞船,届时中国空间站将全面建成。
吴艳华表示,欢迎世界各国的朋友进驻中国空间站,进行科学研究合作,也为载人航天开启后续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有哪些具体特点?
包括已经发射的嫦娥四号在内,探月四期工程国家已经批准,后续还有4次任务。
嫦娥六号计划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我国目前正在论证构建环月球通信导航卫星星座。吴艳华表示,根据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进行的最新研究显示,月球正面的年龄比此前其他国家已经取回的月球样品年轻了10亿年,同样,月球背面的月壤研究价值将更为重要。
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就是要服务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中国和国际有关国家国际组织共同合作的开放式科考基地,将按照“勘、建、用”来推进。
嫦娥六号因为是嫦娥五号的备份,初步选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着陆并采样返回。但是,嫦娥四号回传信号用的鹊桥卫星寿命预计还可以维持两年,而未来嫦娥六号将在月球上工作五六年,那么,如何解决在月背取样的中继通讯和导航问题?
吴艳华透露:“当务之急是要争取明年或者后年把中继通信卫星,像嫦娥四号鹊桥一样能打上去,这样争取2024年或者2025年发射嫦娥六号。针对嫦娥七号,我们也在积极做一些必要的方案调整,按照这个计划部署全面启动实施,争取在2027年左右发射。”
小行星撞地球?我国是否有预案?
宇宙中存在大量的地外小天体小行星,对地球家园有巨大威胁。分析认为,恐龙时代结束有可能就是因为地外天体撞击地球引起,那么怎么来监测小行星?又该怎么去防护应对小行星的威胁?
吴艳华表示,要完善建立地基、天基,对小行星的监测预警系统。“我们既要编目,关键是要分析、判断哪一些是重危型的,加强中国的能力,还要加强国际与有关国家的联网联测,要开展国际合作,共享信息。中国将会有更多的贡献,我们已经参与了相关的国际组织和相关演练。”
同时,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技术支撑体系,组织编制近地小行星防御仿真推演软件并组织开展基本流程推演。“我们争取在‘十四五’末期或者2025年、2026年,实施一次对某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既进行抵近观测又实施就近撞击,改变它轨道的技术实验。为未来人类真正应对小行星、地外天体对地球家园的威胁,真正作出中国新的贡献。”吴艳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