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3546319556 广告:13834566540

赵州和尚喫茶的文化背景

2021-12-30 来源:

《赵州和尚语录》卷下,有这么一段公案:师问二新道:“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喫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喫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喫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喫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喫茶去。”
  

这段公案非常有名,大多数禅宗文献如《祖堂集》《五灯会元》中都有记载,文字或许稍有变动,但记载的对话情景是一样的。庙里新到了两个僧人,从没来过的,教他喫茶去;已经来过的,也教他喫茶去;院主想分辨清楚是怎么回事,照样教他喫茶去。总之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谁,只要碰上了,赵州大师就给你来个“喫茶去”。也不需要棒打声喝,只给你个喫茶去,莫测高深,自己揣摩吧。禅宗悟道,讲究的是自家事自家了,其实喫不喫茶,喫什么茶,都不要紧,喫茶去吧。
  

根据《赵州真际禅师行状》的说法,赵州和尚受戒之后,云游四方,到了八十岁才定居下来,住持河北赵州城东的观音院,算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这一住持,就是四十年,到了一百二十岁,在唐干宁四年(897)十一月十日才坐化圆寂。我们姑且相信他活了一百二十岁,倒推一下,他出生在公元778年,即唐代宗大历十三年,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写《省试湘灵鼓瑟》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时期。
  

赵州从谂和尚受教于南泉普愿之后,云游四方,参访了黄檗希运、沩山灵祐、药山惟俨、云居道膺、临济义玄、百丈怀海等禅师,是他长达八十年的前半生。转益多师期间,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以及后来的杜牧、李商隐活跃的时代相仿,中央与地方藩镇的政治斗争转趋激烈,佛道冲突也剑拔弩张,后来还触发了会昌灭佛事件。赵州和尚足迹遍天下,当然是见过世面,看透了世间的蝇营狗苟,尔虞我诈,甚至经历了政府毁佛的艰难时期。真亏他活得长,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在灭佛运动之后,还能住持赵州的佛寺,振兴禅宗血脉。
  

赵州和尚经历的中晚唐时代,是安史之乱过后的一个世纪,也是陆羽写定《茶经》后的一个世纪,国破山河依旧在,城春草木分外深。盛唐飞扬跋扈的气势已经颓散,人们沉浸于个体感官与意识深层的追求,冥想着心灵的开悟与超脱。喝茶的习惯也从上层社会流传到民间,而陆羽《茶经》订定的茶仪,追求饮茶的精神境界提升,也与坐禅的仪式合流。饮茶的普遍流布与禅悟的净化过程,居然结合得天衣无缝,开始了禅茶一味的历史进程。
  

《封氏闻见录》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禅宗提倡饮茶,是灭佛也灭不掉的生活起居习惯,到了百丈怀海订立《百丈清规》,更成为禅宗丛林生活的规矩,是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同样重要的教规。《清规》对饮茶的各种仪式场合,都做了明确的界定,有“打茶”(每坐禅一炷香后,寺院监值都要供僧众饮茶)、“奠茶”(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之茶)、“普茶”(住持或施主请全寺僧众饮茶)、“茶鼓”(召集大众饮茶说法而敲的鼓)诸多规定,还有“茶头”“茶堂”“施茶僧”等执行茶仪的职位。
  

这就是赵州和尚喫茶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所有僧人熟悉的环境。至于喫茶去之后,能否悟道,那就得看个人的修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来源:山西晚报

出处: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