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总产量从2015年的19.9亿斤增长到2021年的25.17亿斤,实现“六连丰”;人均粮食占有量790公斤,居全省第一;朔城区、应县和山阴县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怀仁市获评省级产粮大县......5月9日,记者从山西省朔州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近年来,朔州市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全市粮食生产呈现出好中向优的发展态势,全市粮食生产水平迈入全国前列。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曾经的朔州,粮食生产基础较为薄弱。为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朔州市首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该市坚持“藏粮于地”,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从2019年开始,朔州市组织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1.57万亩,水浇地面积达到了23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地64万亩。朔州市每年还完成测土配方施肥400多万亩,粮食单产从495斤提高到2020年的607斤,年均增长4.6%。
“这几年,我种的都是区农业部门推荐的‘晋薯’系列籽种,个头大、薯型匀称,一个都在斤把重,三四斤重的很普通,虽然家里的地不好,但亩产也上了1500多公斤,40多亩地收入六七万元。”平鲁区凤凰城镇的村民朱存虎说起自己种的马铃薯高产品种,笑呵呵地说。在实际应用中,朔州市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该市围绕创建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这一目标,坚持“藏粮于技”,不断加快技术集成推广。在工作中,朔州市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十七类51个主导品种和五大类25项主推技术进行重点推广。朔州市以朔城区为重点推广玉米膜侧播种技术50万亩,仅此一项技术实现增产1亿斤;在山阴县,当地推广旱地谷子渗水地膜穴播种植技术,该县谷子种植面积由2017年的近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8万亩,平均单产由450斤增加到812斤;平鲁区则实施了20万亩杂粮整建制县高质高效创建行动,示范推广蓄水保墒、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地膜减量增效、抗旱抗逆等旱作节水技术。截至目前,朔州市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350万亩,不仅有效提高了旱区粮食生产抗灾减灾能力,也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朔州是大陆性气候,受制于自然条件,常年降水偏少。在工作中,朔州积极主动应对旱情灾情,努力打好抗旱保丰收硬仗。在2021年,朔州市遭遇罕见的夏秋连旱,农作物受旱严重,为此,朔州市农业部门抽调“三农”干部、科技特派员和专家团队600多人,组建抗旱服务指导组,进村入户到田宣讲抗旱节水技术,分区域、分地块、分类别开展指导服务。并与气象部门积极联动,抓住一切气象有利时机,积极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灾情。当年朔州市粮食产量达到25.17亿斤,较上年2020年增加0.32亿斤,同比增长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