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3546319556 广告:13834566540

忆大同 最忆是莜面

2021-12-27 来源:

忆大同,最忆是莜面!挖空心思搜肠刮肚,也未能找出更好的话语,来表达我的热爱!
  

话说,所有食品不是生吃就是熟吃;而做熟的方式不外乎煎、炒、烹、炸、烧、烤、熘、爆、烙、蒸、煮等。唯有一种,其加工方式相当独特:磨面前须将颗粒炒熟,和面时要用开水浇烫,制品还得上锅蒸。这种“过三关”的食品,其谷物谓莜麦;面粉叫莜面;制品按所做形状各有其称,不过前头均冠以“莜面”二字。
  

莜麦产于晋北、河套等地,传说其称谓系人的姓氏而得之。汉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经常骚扰晋北地域,令百姓苦不堪言;汉武帝派兵征讨,却因路遥粮草供应跟不上而屡败。后采纳建议,在当地垦荒种田;无奈土质及气候差异,所种庄稼生长期长且产量低。有个名叫莜司的人,献策种一谷物,其生长期短、产量高、籽实饱满、餐后耐饥;实施后,汉军食之勇气倍增,大获全胜。汉武帝亲赴战地犒劳三军,并加封莜司官爵,且为该谷物起名为莜麦。
  

我在大同工作、生活多年,大饱莜面之口福,至今记忆犹新。五十七年前从山东到大同,第一次见到莜面制品是在铁路食堂,初时不懂咋吃,看人家把饸饹条儿泡在卤子里,于是跟着学。后来知道,莜面制品有各种做法、吃法,食堂、饭馆多压饸饹、蒸菜包子;居家则手工做成不同形状,其中讲究却费事,但也最好吃的是“莜面窝子”。
  

莜面制作苛求于水,麦粒虽已炒熟,但和面时仍须以沸水泼浇,且很注重“一步到位”;倘和稀了加面或面硬了再添水,则效果差矣。我岳母是制作莜面窝子的高手,一小块儿面团儿放在玻璃或瓷板上,以大姆指根部搓成薄片,跟着用食指连挑带转,旋即做成形状和大小犹似猫耳状的筒圈儿,其底部沿周微厚,恰似“基座”,口儿朝上竖放在笼屉上。此外还有莜面鱼鱼、莜面条子等。
  

蒸窝子全仗火候,凭经验,从水沸上屉到出笼,掌握八分钟,少了不筋,超时则易塌陷且口感发黏。最讲究的是一“汽”呵成,现在使煤气灶好办;当年用燃煤炉子,中途可不能添煤,不然影响供汽。只要汽足并掐准钟点,届时一揭锅盖儿,瞧好儿吧,准保个个儿“亭亭玉立”。
  

经炒、烫、蒸的“三熟”窝子或其它形状制品,色呈淡褐,香气四溢。吃时蘸珍珠蘑与羊肉丁所做的勾芡汤卤最佳;西红柿炒鸡蛋卤亦好;佐以炸干辣椒块儿再倒少许老陈醋则锦上添花。
  

当年莜面是介于粗、细粮之间“不粗不细”的粮食品种,如今身价猛增啦。据称其营养成分是其它面粉的7倍,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人体需要的物质,并具医药价值,尤其益于糖尿病人,难怪人们对它宠爱有加。
  

许多高档餐馆都推出莜面系列菜色,做法不一,花样繁多,好看好吃。我退休回老家定居后,再也吃不到莜面窝子了,虽说曾回第二故乡连吃数顿,但仍感“不解气”。初衷本是“一箭双雕”——除解馋索性吃伤,省得再想它,岂料,反倒把胃口吊起来啦,时不时就想这口。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