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吃自助餐,因为“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我多拿了一块烤馍片。自助餐是不允许带走的,当服务员把这块烤馍片和其他食物残渣一起倒掉的瞬间,我的心“咯噔”一震,50多年前母亲烤馍片的情景浮现在了眼前。
烤馍片是我儿时极爱的美食。顶着刺骨的寒风放学回家,一进门,母亲就把灶膛里烤好的馍片递到我手上。迫不及待咬上一口,脆脆的口感、香香的味道,满足的是味蕾、滋润的是心田。
一次,母亲不小心把馍片的一面烤焦了。看馍片变了色,我伸出的手有些犹豫。她微笑着哄我说:“吃了烤焦的馍片能拾钱!”年幼的我对母亲的话深信不疑,直到长大后才明白,她是舍不得糟蹋来之不易的馍片。经历过困难时期的那代人,他们深深地懂得:食物是生存之本。
其实,每一个平平常常的馒头,都有其不平常的经历。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每年秋分前后,父亲隔三岔五抬腿在蒿草丛里扫一个弧形。当裤腿上留下一层黄色的花粉时,他就会自信地对我说:“又到种麦的时候了。”
是的,蒿草扬花的时候,就是农民播种小麦的时候。这是父亲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得到的经验。
那时收秋种麦全靠人力和畜力,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起早贪黑地忙碌在田地里。
当金黄的玉米、雪白的棉花,地下的红薯、地上的芝麻,一样一样走进农家的小院,空旷无垠的原野上便传来了清脆的耧铃声……
从后稷教民稼穑播下第一粒种子起,以食为天的先民们一刻也没有停下农耕文明的脚步。木制的小麦播种耧看似简单普通,其实凝聚了一代代种田人的智慧:它集开沟、播种、覆土三大功能于一体。前用畜力牵引,后有人力扶摇。畜走、耧过、人行……随着“咯噔咯噔”的耧铃声响起,一粒粒饱满的种子便均匀地播进了湿润的土壤。
也就七八天时间,一行行浅沟就显绿了。当青青麦苗渐渐变成深绿色之后,漫长的冬季就来临了,麦苗开始养精蓄锐。
不知你是否有过在冬天夜里浇地的经历。黑漆漆的夜空下,猫头鹰瘆人的叫声在耳边回响,手电筒微弱的亮光在眼前晃动。冰天雪地里给麦田浇水的滋味,只有亲自尝试过才知道。也只有亲自试过,才更能体会“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来年开春,漫山遍野沉睡的麦苗便铺天盖地焕发出无限生机——春分返青、谷雨挑旗、小满灌浆、芒种发黄。当布谷鸟的叫声在空中回荡的时候,就是庄稼户再次收获希望的时候。
六月天是城里人最怕太阳晒的时候,也是村里人最怕太阳不晒的时候。这个季节,乡村的田野一派繁忙景象。烈日炎炎、麦浪滚滚,怕误农时的庄稼户挥汗如雨、龙口夺食。割麦,捆麦,装麦,运麦;摊场,翻场,碾场,扬场。天空上每一团黑云翻滚、地面上每一阵狂风大作,都会搅动种田人忐忑的心。冰雹打落了麦粒,大雨浇灌了麦场,损失了一家人的口粮,那可是天大的损失。只有当汗水换来的麦子装进了自家的囤子,老百姓的心才会掉到自己的肚子。
粮囤里的小麦要变成饭桌上的馒头,还需要母亲付出一番辛苦:从淘麦、磨面,到和面、捏馍,再到生火、蒸馍。历经十几道工序之后,热腾腾、香喷喷的馒头才会端上一家人的饭桌。
因为馒头来之不易,所以父母十分珍惜。掉在饭桌上的馍花,母亲会重新拈起放在嘴里。生了黑点、长了白毛的馍块,父亲会用他裂满口子的大手简单擦擦、用嘴吹吹,然后咽进肚子。从小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我也懂得了勤俭持家。不管是熬粥时滚到地面上的一粒黄豆,还是捞面时掉在灶台上的一根面条,我都会把它重新捡起,用水冲冲再用。
对粮食的珍惜和敬畏,融入了我的血液。因此,当我看到粮食被浪费,真的心痛不已。而更让我忧心的是,如今这样的粮食浪费现象并不少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不能只是喊在嘴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也不能只是教会了孩子。唤醒更多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让节俭成为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刻不容缓。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