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的高温天气,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适。不少人选择躲在空调房里,喝着冰镇饮料,以此度过漫漫夏日。在惬意地享受夏日“冰爽”的同时,人们或许会问:炎炎夏日,古人没有空调如何度过?
象牙做凉席在清代,民间经常使用凉席作为避暑工具,且皇帝也不例外,只不过皇帝的凉席,制作材料绝非民间使用的竹子那样简单,其中最为著名的避暑奢侈品就是象牙凉席(如图)。用象牙编织成的凉席,纹理细密均匀,席面平整光滑,柔软舒适,收卷自如,夏天铺垫时比草席、竹席更为凉爽。象牙质地坚硬,可是为了给皇帝晚上睡觉的时候带来一些清凉,一些工匠竟然能把象牙劈成只有2毫米宽的篾条,编成席子。
《格致镜原》(清人陈元龙编纂)提及:“象牙簟者,凡象牙齿之中悉是逐条纵攒于内,用法煮软,牙条逐条抽出之柔软如线,以织为席。”由此可见,象牙席的制作工序十分复杂,其中最难、最繁琐的工序在于将象牙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再将象牙片磨出洁白的光泽,再劈成丝,然后编织成席。由于象牙料本身就是有纹理的,工匠们只有小心翼翼地顺着象牙纹理的走向把象牙劈成篾丝状才不易折断。
这种加工方法非常费料,而且余下的一些材料也不会浪费,一般会雕镂成象牙宫扇,用来赏赐后宫里的妃嫔、侍女。
因为工艺太过复杂,民间百姓对此也颇有怨言,《格致镜原》曾载,“车永为广州刺史,其子役使多工作象牙簟者,土人患之”。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由于制作方法繁琐,在雍正年间,皇宫也一共只有5张象牙席。而制作这些奢靡的席子自然是耗费钱财,连皇帝都觉得心疼,所以雍正皇帝曾下令:“著传谕广东督抚,若广东工匠为此,则禁其勿得再制。禁广东象牙席,禁民间购用。”
吃冰镇甜品窖冰是古代传统之一,亦称“藏冰”。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存储窖冰的“冰井”。到了清代,冰窖形式更为多样,它分为三种:皇家冰窖、府邸冰窖、民办冰窖。
不少史料记载了清代宫廷夏日用冰的细节。作家金易先生所著《宫女谈往录》书中,宫女对慈禧太后夏日在颐和园消暑有这样的叙述:“宫里头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饯、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采上来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里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镇了吃。把青胡桃砸开,把里头的带涩的一层嫩皮剥去,浇上葡萄汁,冰镇了吃。”
慈禧太后侄孙辈叶赫那拉·岳超在1962年的回忆文章中提到:“辛丑在陕度夏(即西逃陕西),慈禧要吃冰镇酸梅汤,关中天气温热,向无存冰,御膳房计无所出。有当地人建议,谓距长安城西南百余里之太白山,山中有一岩洞,深邃阴凉,内有千年不化之冰。因命地方官每日派人赴太白山运冰,供御膳房用。”
给大臣赏药除了满足口腹之欲,皇帝们不可能一直待在炎热的紫禁城中度过漫漫夏日。雍正皇帝一年中有大部分的时间会在圆明园里居住,用他自己的说法是“避喧听政”。而慈禧太后则会在夏天到颐和园避暑,登万寿山,面对着水面广阔的昆明湖,清风徐来,暑气顿消。末代太后隆裕还在大清最后三年计划修建一座全部由玻璃盖成的水晶宫,准备做避暑之用,最后迫于辛亥革命的爆发不得不停止修建,变成了一座“烂尾楼”。
除了这些外在的“避暑设备”,在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宫中的帝后还会常备一些解暑的药。当然皇上和妃嫔们是不会用如今常见的藿香正气水之类的民间药品,而是让造办处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些避暑药品,例如蟾酥锭、太乙紫金锭、盐水锭以及平安丸等,用来服用或是佩戴在身上,以解暑气。
这些避暑药多以蟾酥、麝香、冰片等名贵药品不惜成本制作的,并且在皇帝使用的同时也会赏赐给一些内眷和各地藩臣,用来昭示皇恩浩荡。
文字:山 鬼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