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安史之乱,让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而这场叛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之所以能瞒天过海、发动叛乱,靠的全是他过人的“演技”。
一句话救命安禄山原名“阿荦山”,在突厥语里是战神的意思。他的父亲死得早,母亲带着他改嫁,继父名叫安延偃,是突厥的将军。阿荦山从此改姓“安”,至于名字,则根据“荦山”的谐音,就叫“禄山”。
后来,突厥和唐军发生战争,安延偃所在部落被击溃,兵败后,安禄山逃到范阳。由于他会说好几种民族语言,就在边境的贸易市场上做了“互市牙郎”。所谓互市牙郎,其实就是为胡汉各族商人提供翻译和中介服务的经纪人。但是,就算是从事这种本身就不怎么光彩的职业,安禄山也并不安分,老是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开元二十年(732年)的一个夜晚,安禄山因偷百姓家的羊羔被抓,第二天被扭送到范阳节度使张守珪的公堂上。张守珪喝令左右将偷羊贼乱棒打死,安禄山却扯着嗓子大喊:“大人难道不想消灭奚和契丹吗?为何要枉杀壮士!”张守珪见安禄山膀大腰圆,出言不凡,应该是当兵打仗的好材料,于是饶他不死,让他在自己麾下当兵。
上位耍手段由于安禄山精通多族语言,对边境各族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所以张守珪就让他当了“捉生将”,在军队里专门负责抓俘虏和执行侦察任务。安禄山每次都能很出色地完成任务,常常只用三五个人骑马出去,就能抓回来数十人。所以他很快被提拔为偏将军,不久还被张守珪收为养子。有时为了邀功,安禄山会采用欺骗手段去诱杀奚和契丹这两个部族的人。他假意请他们吃饭,然后在酒里下毒,一次就毒死几十人,然后把他们的脑袋全砍下来去请功。
后来,为了争取更大的功劳,安禄山会主动出击,深入敌军阵地作战。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因为贪功冒进打了败仗,按军法本应斩首,但张守珪顾及私情,把他送往洛阳,交给朝廷发落。宰相张九龄亲审安禄山,在谈话过程中深感此人包藏祸心,要把他按照军法处斩。没想到唐玄宗亲自出面干涉,只是将安禄山革职,允许他回到军中戴罪立功。这是安禄山第二次死里逃生。
演技骗皇帝安禄山的两次大难不死,令他悟出了官场上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官场上,即便个人的能力再强,那也是不够的,上面必须得有人。于是,安禄山开始拼命贿赂他能接触到的每一位朝廷大员。有钱能使鬼推磨,安禄山舍得花钱,自然人人喜欢他,大家平时没事就经常在唐玄宗面前夸奖他,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好感与日俱增。天宝元年(742年),安禄山出任平卢节度使,麾下军队三万七千余人。此时的安禄山,日益得到皇帝的宠信。从第二年开始,唐玄宗频繁地传召安禄山入朝觐见。
安禄山为人狡黠,却善于在皇帝面前装傻充愣,借此来讨皇帝的开心。有一次安禄山上朝觐见唐玄宗,当时太子也在场,可安禄山却只拜皇帝,对太子视而不见。旁边的人提醒他拜见太子。他却抬起头,一脸懵懂地说:“太子是什么官职?”唐玄宗笑着向他解释:“太子就是储君,朕百年以后,就该轮到他当皇帝了。”安禄山这才诚惶诚恐地跪下来,嘴里说道:“愚臣向来只知有皇帝,不知有太子。”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连唐玄宗也被逗乐了。安禄山的这番表演惟妙惟肖,实在堪称影帝级的表现。
大奸之人往往有一副大愚的外表,这样的人其实最危险。安禄山就是这样的人,他向来以一副老实巴交甚至有些滑稽可笑的面目示人,可一旦时机成熟,就暴露出狼子野心,迅速发动了唐朝建国以来最大的动乱——安史之乱。
文字:朝天椒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