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3546319556 广告:13834566540

安禄山进京飙演技

2022-07-19 来源:微信公众号“朝天椒历史”

  一场安史之乱,让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而这场叛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之所以能瞒天过海、发动叛乱,靠的全是他过人的“演技”。


  一句话救命安禄山原名“阿荦山”,在突厥语里是战神的意思。他的父亲死得早,母亲带着他改嫁,继父名叫安延偃,是突厥的将军。阿荦山从此改姓“安”,至于名字,则根据“荦山”的谐音,就叫“禄山”。


  后来,突厥和唐军发生战争,安延偃所在部落被击溃,兵败后,安禄山逃到范阳。由于他会说好几种民族语言,就在边境的贸易市场上做了“互市牙郎”。所谓互市牙郎,其实就是为胡汉各族商人提供翻译和中介服务的经纪人。但是,就算是从事这种本身就不怎么光彩的职业,安禄山也并不安分,老是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开元二十年(732年)的一个夜晚,安禄山因偷百姓家的羊羔被抓,第二天被扭送到范阳节度使张守珪的公堂上。张守珪喝令左右将偷羊贼乱棒打死,安禄山却扯着嗓子大喊:“大人难道不想消灭奚和契丹吗?为何要枉杀壮士!”张守珪见安禄山膀大腰圆,出言不凡,应该是当兵打仗的好材料,于是饶他不死,让他在自己麾下当兵。


  上位耍手段由于安禄山精通多族语言,对边境各族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所以张守珪就让他当了“捉生将”,在军队里专门负责抓俘虏和执行侦察任务。安禄山每次都能很出色地完成任务,常常只用三五个人骑马出去,就能抓回来数十人。所以他很快被提拔为偏将军,不久还被张守珪收为养子。有时为了邀功,安禄山会采用欺骗手段去诱杀奚和契丹这两个部族的人。他假意请他们吃饭,然后在酒里下毒,一次就毒死几十人,然后把他们的脑袋全砍下来去请功。


  后来,为了争取更大的功劳,安禄山会主动出击,深入敌军阵地作战。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因为贪功冒进打了败仗,按军法本应斩首,但张守珪顾及私情,把他送往洛阳,交给朝廷发落。宰相张九龄亲审安禄山,在谈话过程中深感此人包藏祸心,要把他按照军法处斩。没想到唐玄宗亲自出面干涉,只是将安禄山革职,允许他回到军中戴罪立功。这是安禄山第二次死里逃生。


  演技骗皇帝安禄山的两次大难不死,令他悟出了官场上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官场上,即便个人的能力再强,那也是不够的,上面必须得有人。于是,安禄山开始拼命贿赂他能接触到的每一位朝廷大员。有钱能使鬼推磨,安禄山舍得花钱,自然人人喜欢他,大家平时没事就经常在唐玄宗面前夸奖他,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好感与日俱增。天宝元年(742年),安禄山出任平卢节度使,麾下军队三万七千余人。此时的安禄山,日益得到皇帝的宠信。从第二年开始,唐玄宗频繁地传召安禄山入朝觐见。


  安禄山为人狡黠,却善于在皇帝面前装傻充愣,借此来讨皇帝的开心。有一次安禄山上朝觐见唐玄宗,当时太子也在场,可安禄山却只拜皇帝,对太子视而不见。旁边的人提醒他拜见太子。他却抬起头,一脸懵懂地说:“太子是什么官职?”唐玄宗笑着向他解释:“太子就是储君,朕百年以后,就该轮到他当皇帝了。”安禄山这才诚惶诚恐地跪下来,嘴里说道:“愚臣向来只知有皇帝,不知有太子。”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连唐玄宗也被逗乐了。安禄山的这番表演惟妙惟肖,实在堪称影帝级的表现。


  大奸之人往往有一副大愚的外表,这样的人其实最危险。安禄山就是这样的人,他向来以一副老实巴交甚至有些滑稽可笑的面目示人,可一旦时机成熟,就暴露出狼每当夜幕降临,望着冷清的瑶华宫,道姑清悟(宋仁宗赵祯的皇后)都会回想起她掴皇帝一记耳光的那个下午。因为这记耳光,使她离开了万人景仰的皇后宝座,不再是母仪天下的郭皇后了。而挨她耳光的倒霉皇帝则是宋仁宗赵祯。


  失宠生闷气宋仁宗赵祯性格内向,处理问题时常常优柔寡断,事后又追悔莫及。比如他挨耳光这件事,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就充分暴露出他性格上的弱点。


  宋仁宗即位后,对郭皇后“颇见疏”。之后,宋仁宗转而宠爱美人尚氏和杨氏。尚、杨二人得宠后,就不再把郭皇后放在眼里,老是说她的坏话,“数与后忿争”。对此,郭皇后很恼火,但也不能把她们怎么样,只有自己生闷气的份儿。


  要说事情来得也很凑巧。有一次,郭皇后偶然路过皇帝寝宫,听到宋仁宗正在里面和尚、杨二人调情,本来心里就别扭,这下更是醋意十足,火往上撞,偏偏尚、杨二人又嘻嘻哈哈地说郭皇后的坏话。郭皇后的气不打一处来,怒从心头起,推门就奔尚、杨二人扑过去。宋仁宗一看来者不善,赶忙起身欲护美人,结果,郭皇后的一巴掌不偏不倚地掴在了宋仁宗的脸上。


  “开会”欲废后身为一国之君,当朝天子,挨一记耳光绝对是世所罕见。仁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他立即“开会”商量废后一事,还“以爪痕示执政”,你们大家都看看,她把我挠成什么样了。紧接着,素来与郭皇后不对眼的人便开始落井下石。宰相吕夷简坚决支持废掉郭皇后,还说废后之事“古亦有之”,废了好,这不算什么新鲜事,不必自责。可是,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范仲淹却反对,说:“后无过,不可废。”


  宋仁宗摸着火辣辣的脸,最终情感战胜了理智,几天后还是决定废黜郭皇后,封她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带发修道,居住在长乐宫。


  第二年,也就是1034年,“诏净妃郭氏出居于外”。估计宋仁宗这会儿又想起那记耳光了,干脆让她搬出宫去住,免得看着闹心。郭皇后的新住所就是瑶华宫。


  死后获追封其实,宋仁宗还是很想念郭皇后的,就像整日吵架的夫妻,火在头上时,看对方一无是处;等到离婚了,方才想起对方的种种好处。在这记耳光下倒霉的也不止郭皇后一个人,“尚美人亦废于洞真宫入道”,而“杨美人别宅安置”。尚、杨二人被打入冷宫,也表明宋仁宗还是念及与郭皇后的旧情的,毕竟皇后被废是因此二人而起。后来,宋仁宗忍不住思念,派人去看望郭皇后,还带了乐队,显得颇为隆重。郭皇后也早后悔了,皇帝朝三暮四不是很正常吗,何必动真气,弄得晚景凄凉呢!郭皇后便让来者捎信带话,“辞甚怆惋”。


  之后,宋仁宗屡次偷偷地把郭皇后招至寝宫。但老这么“私会”也不是个事儿,于是郭皇后说:“若再见召者,须百官立班受册方可。”咱不这么玩了,还是等你重新册立,名正言顺了再说吧!可惜,郭皇后的命不好,没俩月就病死了。宋仁宗悲痛之余,追封其皇后之名。(据《文史天地》凤至/文)子野心,迅速发动了唐朝建国以来最大的动乱——安史之乱。


文字:朝天椒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