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200年),正当袁绍与曹操剑拔弩张之际,许都小朝廷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国舅董承声称受汉献帝“衣带诏”所托,拉拢到王子服、吴硕、刘备等一干朝臣,密谋诛杀曹操。不过,此事早早便被曹操识破,结果可想而知:除了提前远遁的刘备,董承等人悉数见诛。董承“勇敢”地反抗曹操,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董承更是被定义为“大忠臣”。然而,这些都是史实吗?
董卓爪牙据《三国志》载,凉州军阀董卓在朝中作威作福时,豢养了一帮爪牙,他们狐假虎威,四处为恶。其中就有董卓的弟弟董旻、侄子董璜以及后来的“大忠臣”董承。董承乃汉灵帝之母董太后的侄子,冀州河间人,这显然与出身陇西的董卓一家八竿子打不着。既然如此,他们是如何联系上的呢?
汉灵帝在位期间,外戚董氏在与何氏的斗争中落败,骠骑将军董重、董太后等人皆死;侥幸逃得一命的董承,转而投靠了董卓。巧合的是,董卓也想与董太后攀关系,虽说太后不在了,但他的侄子董承还在。凭借这层关系,董承勉强在凉州军中站稳脚跟。
见财起意由于长期与西凉军阀打交道,董承也染上了羌胡习气。汉献帝东奔过程中,为了抢夺伏皇后的绢布,董承命人强抢,甚至杀死了皇后的侍从,鲜血都溅了她一身。董承为何要这么做?
董卓执政后,曾发行大量劣质小钱,这导致金属货币的购买力大不如从前,而谷物、布帛等实物货币,成了市场流通中的硬通货。董承强抢此物,更像是“见财起意”。而且,董承若仅仅“谋财”倒也罢了,他一度还有“害人”之意。据《三国志》《后汉书》载,董承一开始就有暗害伏皇后之意,只是被人识破,才欲盖弥彰,杀了皇后的侍从。至于原因倒也简单:董承之女董贵人,只是汉献帝的嫔妃罢了。
争权夺利由此看来,董承有着极强的“权欲”。他当初拒绝曹操迎奉天子,后来又主动接纳曹操,都是为了争权夺利。至于“衣带诏”,也极可能是董承争权的进一步表现。谈及“衣带诏”始末,按小说中的说法:汉献帝不愿曹操坐大,遂通过董贵人联系到了董承。而后他又将讨贼诏书置于衣袋之内,让董承联系朝臣。可是关于“衣带诏”由来,《三国志》与《后汉书》的记载有很大出入。《三国志·先主传》载:“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明确提到董承宣称自己得了“衣带诏”。而《后汉书·孝献帝纪》却说:“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董承等人既受密诏,说明汉献帝亲自参与了此事。而宋人司马光见到这两条记载后,果断采取了陈寿的说法,云“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认为一切都是董承“自导自演”。
既然如此,董承为何还能拉拢到一些朝臣呢?一来,曹操在朝中安插亲信的行为,引起了不少朝臣的忌惮;二来,董承贵为国舅,“称受衣带诏”也未必就是假的。且曹董争权,汉献帝也能获取喘息之机。就时局而言,汉献帝与董承相互利用的可能是最大的。
文字:瀛洲海客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