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8510528811 广告:18510528811

云南墨江:沉浸式旅游体验让“诗和远方”焕发新活力

2022-07-20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清晨骤雨初歇,北回归线上的普洱市墨江县北回归线标志园里苍翠欲滴。工作人员正在打扫卫生,贩卖商品的小贩正在打理摊位,园区门口的游客正在检票入园……2022年7月,被誉为“昆曼大通道第一景区”的北回归线标志园逐渐恢复往日的活力。


  “我们墨江有三张‘名片’,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北回归线标志园负责人陈清余看着景区里目不暇接的游客表示,墨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北回归线穿县城而过,双胞胎出生比例达8.7‰,是世界平均概率的4.35倍。


67ac4f4cc85e30429fc25db7ab247616.png

墨江县的一对双胞胎兄弟。


  如今,景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通过这“三张名片”折射出的文化氛围。“我们园区里的护栏、宣传画、雕塑还有些景点设计都和哈尼族文化、北回归线文化和双胞胎文化相关。”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墨江这座山中小城,正在焕发新的魅力,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心里的“诗和远方”。


厘清市场,让旅游消费乐在其中


  墨江不大,但墨江县城里,却鲜见各类旅游商店,甚至在国家AAAA级景区北回归线标志园里也找不到售卖旅游纪念品的摊位。


  “我们这边接到的投诉还是比较少的,尤其是旅游乱收费的情况,基本上不存在。”墨江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许艳梅介绍,墨江全县通过明码标价、减少旅游购物点的方式,极大程度规避了旅游乱收费情况发生。


  云南是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随着旅游行业复工复产的推进,入滇游客数量稳步回升。2017年4月以来,墨江县严格落实省政府出台的旅游市场秩序整治“22条措施”和旅游从业人员“八不准”规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来一场“旅游革命”的决心,重拳出击,整治旅游市场乱象,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坚决守护好云南旅游金字招牌。


  没有旅游购物点,如何拉动旅游消费?


  “我们规划了县城一日游、乡村旅游、研学游、红色旅游、茶山旅游等不同的主题路线,还有我们的大江野钓基地,有不少游客一来就是一周。”许艳梅表示,据墨江县文旅局统计,游客在墨江县平均停留时长为1.7天,“很多游客会选择在这里过夜。”


  此外,“旅游+特色节庆”也是推动墨江当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之一。


  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北回归线大江野钓、山地自行车大赛、夏至日科普文化活动、冬至日美食活动等特色节庆活动,丰富文化内涵、创新举办形式,以特色民俗民风吸引人、多彩活动内容留住人。许艳梅说,2005年以来,当地已连续举办16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累计吸引14000余对双胞胎和近200万人次游客参加。


  2022年1月至5月墨江县接待游客174.0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69亿元。通过融合墨江当地特色文化,做出当地旅游特色,让游客心甘情愿消费、透明消费的同时,还让游客停下来、慢下来、来了还想再来。


深挖文化,让旅游发展跨越靠天吃饭


  墨江县者铁村勐簸组一处农家院里,几位哈尼族妇女围桌而坐,年近六旬的蔡凤英正在与其他妇女一起制作哈尼族传统服饰。蔡凤英是哈尼族碧约支系的服饰工艺制作、图腾刺绣、手工编织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之一。


  “这些饰品、挂件都是银做的嘞,穿在身上好沉的嘎。”讲起传统服饰,蔡凤英眼角溢着笑。靠着细致精巧的手艺,一件手工绣成的哈尼族传统服饰,最高卖出了1万余元的价格。


  顺着蔡凤英的眼神望去,窗外勐簸完整的哈尼族土基建筑群掩映在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似世外桃源一般。


  近年来,在党委政府支持下,村里整合各类资金890多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民族文化资源。随后,哈尼族特色寨门、哈尼族民俗文化展馆、哈尼文化长廊陆续建成,并入选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


  2015年开始,勐簸自然村每年接待外来客人超过6000人,“勐簸哈尼族文化旅游生态村”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


  在第十一届至第十三届“中国墨江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举办期间,勐簸自然村重点推出了“勐簸哈尼族文化旅游生态村”民俗旅游体验活动,并获得了极大成功,蔡凤英也是受益者之一。


  “现在我的女儿在大连上学,之前还上了中央台的节目,日子越过越好咯!”问起现在的生活时,蔡凤英放下了手里的刺绣,合不拢嘴。


  “我们的工作人员跑遍了墨江的大多数村子,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许艳梅表示,墨江有民族文化、茶文化、生态文化等多种类型的文化,根据每个地方的发展实际和特色,墨江县文旅局给每个适合发展文旅产业的村子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所以我们墨江的景区基本不会出现‘同质化’的情况。”


产业融合,让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结合


  墨江种植紫米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紫米之乡”。站在墨江县联珠镇克曼村的梯田旁,让人不由感叹这里如泼墨画般的山水林田之美。


  “我们这个梯田是田园综合体,种的是紫米,养的是鲫鱼。”克曼村党总支书记白林东边走边说,克曼村因地制宜,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鱼以稻田中的蚊等害虫为食,稻以鱼粪为肥,既生态环保,也能让农户增收。“一亩能有二三十公斤鱼咧。”


  近年来,墨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墨江紫米产业发展工作,把墨江紫米确定为“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产业,紧紧围绕有水源、有鱼虾、有文化和产业定位统一、种植品种统一、发展模式统一、投入机制统一、品牌保护统一、户企合作统一的要求,稳步推进墨江紫米产业发展。


  “去年我们村紫米产量有300多吨,产值到了300多万元。”对于这样的成绩,克曼村的村民们并不满足,看着村里层层叠叠的梯田,萌生了梯田景观和哈尼族文化结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心思。


  “田园综合体可以结合我们哈尼族的牛皮大鼓舞,这个舞就是我们‘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白林东说的牛皮大鼓舞是哈尼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哈尼族有鼓必有舞,有舞必有鼓。克曼村正是哈尼族牛皮大鼓舞的发源地。


  如今,紫米是当地乡村旅游特色“拳头”农产品,牛皮大鼓舞是新、奇、特的文化旅游“金字招牌”。游客来到克曼村,既可以深度体验梯田农耕的乐趣,还可以尝尝这里特色的紫米饭、紫米酒,看看这里出名的牛皮大鼓舞——克曼村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已初见雏形。


  “之前还有不少国外游客来呢。”白林东提高了语调,“9月中旬我们还会办一场丰收节,邀请游客下田割稻、摸鱼,感受哈尼族独特的文化风情。”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