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珐琅彩与粉彩都是在玻璃粉末中加入不同的呈色金属氧化物。玻璃粉末为基本釉,是由玻璃研磨制得,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硼砂、氟化物等按照适当比例混合配置。呈色金属氧化物的主要作用是呈色,即混合在基本釉中,使其产生不同发色效果。应该说制作各色珐琅釉的原理与制作玻璃时加入不同金属氧化物制作出不同“色玻璃”的原理大同小异。
苏富比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展示即将拍卖的清乾隆珐琅彩御制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这件宝瓶拍卖前在台北、北京、上海、香港预展时就受到世界各地收藏界瞩目,报名参拍者踊跃。拍卖会上,果然起拍价就是8500万港元。很快,就有买家叫价到9000万港元、9900万港元。之后,场内便出现短暂的沉默-人们都在猜测,这是代理人在征询幕后买家的意见。随后有人叫价逐渐上升到1亿港元。又是一阵沉默之后,一位场外竞争者一直将不含佣金的价格紧咬到1.02亿港元。直到这时,香港著名的古董商翟建民实在坐不住了,他最后“杀出”,报出1.15亿港元的竞价,并最终以1.1548亿港元拍得这件珍贵文物。这只小瓷瓶的成交价,在刷新全球清代瓷器最高拍卖价的同时,改写了亚洲单件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也成为世界范围内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第二高价,令全球收藏界咋舌。此前,一件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在伦敦以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3亿元)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世界纪录。翟建民是香港“永宝斋”老板,曾从事明清瓷器鉴定30年,为香港艺术品商会秘书长。据了解,他只是受委托参与竞拍,1.1548亿港元瓷瓶的最终拥有者尚不得而知。
珐琅彩是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一朵奇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极为名贵的御用器。其诞生后的二百年内都是皇家御用瓷器,用景德镇的半成品在北京二次烧造,民间几乎没有也不知道,至民国三年故宫第一次展览后才被社会所知。珐琅彩瓷的制作技艺奇绝,时代特色鲜明,传世极少,至为珍罕,备受世界收藏界推崇。本文由福羲国际拍卖行范经理fjxr99撰写。由于珐琅彩瓷的胎质较一般瓷器薄得多,在第二次上彩烧造时极易破裂。就是造办处的一流工匠在烧制时也难免破损。据说一次雍正皇帝命清宫造办处烧造一套五件酒杯,初次烧造就烧坏了两件,后来在雍正皇帝的严厉训斥下,小心翼翼直到三个月后总算烧制成功,其间匠师们竭尽全力,呕心沥血,摸索总结出一套烧制薄胎酒杯这一特殊品种的方法。凭借宫中造办处的优越条件尚不能完全杜绝破损,其技术要求之高,工艺之复狡杂是可想而知的。
编辑:黄 敏
审核:袁 野